【亞太日報訊】繼兩個月前將中國的主權信用評級展望降為負面後,兩大國際信用評級機構穆迪和標準普爾(標普)又對中國的地方融資問題提出質疑,認為中國政府雖然努力在增加地方融資的透明度,以地方政府發債替代此前利用的私人融資工具,但並未剷除有風險的融資手段——表外融資。
作為供給側改革提速舉措的一部分,中國政府今年奉行積極的財政政策,國債和地方債供給相應增大。彭博新聞社報道稱,因中國地方政府存量債務置換加快影響,今年3月31日以來,地方政府直接發債規模增至創紀錄的2萬億元人民幣,較一季度的9060億元增長一倍多。這種方式使中國地方融資的透明度更高,但目前政府訴諸的表外融資方式令評級機構擔憂。
上述報道提到,標普駐新加坡的主權評級高級主管Kim Eng Tan稱,我們對中國主權評級的負面展望既反映了經濟再平衡放緩,又反映了金融風險增加。他指出,中國的非政府債務增速仍較快,表外融資增加了金融系統的不確定性,可能在中國遭遇任何經濟或者金融衝擊時導致影響惡化。
報道還提到,穆迪駐北京的高級分析師Nicholas Zhu認為,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專案和地方專項債券募集的資金可能轉變為地方政府的債務,因為部分私人部門的股權融資可能就來自地方政府借款。PPP專案可能無法獲得足以支持償債的回報。Zhu預計,短期來看,由於融資成本耕地,延長債務期限,地方存量債務置換可能改善地方政府的資產負債表,可長期來看,地方政府面對較高的或有債務,其融資壓力可能加大。
今年3月初,穆迪宣佈將中國政府債券的評級展望從穩定調整為負面,稱此下調源於政府債務不斷增加反映的中國財政持續疲軟,還反映了資本流出導致的儲備緩衝下降,這加劇了政策、貨幣和增速風險。穆迪認為,中國允許外匯儲備降低會讓流動性吃緊。穆迪預計,中國政府財政實力將進一步減弱,中國落實改革的能力存在不確定性。
同月月末,標普也下調了中國主權信用評級展望至負面,稱中國經濟再平衡的推進速度可能比之前預期的慢,預計中國政府和企業杠杆率將惡化,“投資比例可能遠不如我們之前認為的那樣穩定在GDP的30%-35%之間的可持續水準。”標普認為,國務院和各部委之間存在協調問題,政府和市場之間也缺乏有效的溝通管道……這些特性將隨著時間的推移而導致資源配置不當。
穆迪下調中國信用評級展望後,新華社發佈題為《穆迪“負面”展望中國 缺乏全面眼光》的文章,認為穆迪此舉反映了一些海外機構對中國經濟的某種習慣性看空。這種誤讀在於缺乏用動態和發展的眼光看中國財政的穩健度。西方評級機構的信譽早已備受質疑,其權威性和重要性均在下降。
中國財政部部長樓繼偉3月20日表示,“注意到了評級的調整,但市場上並沒有因此使得和中國主權債有關的指標發生變化,比如離岸人民幣不跌反漲,也沒有資金做空中國。希臘危機的時候,希臘評級都比我們高。我們不care他的評級。至於和評級機構溝通,不用給他們拜碼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