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府文化 | 明朝第一才子杨慎:被嘉靖帝记恨终身的“戍仙人”

亚太日报

text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三国演义》开篇的这首词,很多人都误以为是《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所作,其实这首《临江仙》,是明代第一才子杨慎的作品。这首词,可以说也是杨慎一生经历的写照。

杨慎(1488—1559),字用修,号升庵,四川新都(今成都市新都区)人,祖籍江西庐陵。纵观整个明代,以博学多才而论,解缙、杨慎及徐渭三人并称“明朝三大才子”;而后世学者大都认为,其中以杨慎学问最为渊博,足以排名第一。

杨慎的祖父杨春是成化十七年进士,官至湖广提学佥事;父亲杨廷和是成化十四年进士。杨慎是杨家入仕的第三代,正德六年24岁时高中状元。一门三代进士,还包括一个状元,这在全国都属罕见。

既是官二代,自己也是才华横溢,按理说,杨慎的人生应该平步青云才是。可惜不幸的是,爱较真的杨慎遇上了一个更爱较真的皇帝。在37岁那年,因为“大礼议”之争,杨慎被嘉靖皇帝贬至云南边陲,至死都没能得到赦免。

杨慎

“大礼议”事件,在现代人看来,似乎是小题大做了。但在封建时代,却是牵动朝廷的大事。

1521年,正德皇帝朱厚照去世,因没有子嗣,在当时的内阁首辅杨廷和(杨慎的父亲)的主持下,正德皇帝的堂弟朱厚熜继承了皇位,即嘉靖帝。谁知嘉靖帝登基之后才几天,就下令追封自己的生父兴献王为皇考(在位皇帝对先皇的称呼)。而按照当时的皇家继承规则,嘉靖帝应称正德皇帝的父亲为皇考,改称兴献王为皇叔父;祭告兴献王时,应自称“侄皇帝”,这叫“承祧”。

嘉靖帝为此十分恼火,怎么能管伯父叫父亲,而自己的生父变成了“叔父”?

围绕这个问题,嘉靖帝和以杨廷和为首的群臣进行了反复“斗争”。嘉靖三年,嘉靖皇帝终于如愿以偿,将“兴献王”改成了“皇考兴献帝”。杨廷和一气之下辞官回乡,又怕儿子在京惹祸,写信劝杨慎“端做闲官,只守闲官”。

没想到杨慎和群臣仍然继续与嘉靖帝相抗,甚至集体到左顺门撼门哭谏。嘉靖帝大怒,下令将五品以下官员134人下狱拷讯,四品以上官员86人停职待罪,此次事件因廷杖而死的共16人。杨慎受廷杖,侥幸未死,被终身谪戍云南永昌卫。

明代皇帝大多短命,嘉靖帝却是个例外,他在位长达45年,对杨氏父子的恨始终未消。嘉靖帝在位期间6次大赦,杨慎均不在其列;他的儿子长大成人,按照律例本来可以代替父亲留在云南,杨慎便能回乡。可朝廷却没有发来批示,无人敢受理。

嘉靖二十七年,因“大礼议”事件谪戍的140多人在吏部的一再提请下,赦还归田的有136人。而杨慎等八人属于永不赦还之列。杨慎在世之日,嘉靖帝常常问及杨慎近况,臣子们要回答杨慎“老病”,朱厚熜才稍觉宽慰。

在杨慎35年的贬谪时期里,共有8次请求还蜀省亲。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65岁的杨慎本已借兵役之名回到四川。嘉靖三十七年冬,因嘉靖帝的又一次询问,新任云南巡抚下令将他押回永昌戍所,次年,杨慎以72岁之龄死于永昌戍所。

临死之前,杨慎曾作了一首诗《六月十四日病中感怀》:

七十余生已白头,明明律例许归休。

归休已作巴陵叟,重到翻为滇海囚。

迁谪本非明主意,网罗巧中细人谋。

故园先陇痴儿女,泉下伤心也泪流。

1566年,嘉靖的儿子朱载厘继承皇位,是为隆庆皇帝。他登基当年便给杨慎平反,追赠光禄寺少卿。明熹宗天启(1621-1627)年间,追谥“文宪”。

“是非成败转头空,”杨慎当年与嘉靖帝相抗,以致终身被贬异乡,究竟是对是错?难以评说。就他个人而言,他的人生经历实在可以说是凄惨,但正是因为这样的经历,或许才真正成就了杨慎?

流放的数十年,也是他一生中成果最为丰富的时期。嘉靖十六年(1537年),友人撰文提及杨慎的著作23种;至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据友人所撰年谱记载,他的著作已多达117种。

杨慎自己也曾说:“慎苟非生执政之家,安得遍发皇史宬诸秘阁之藏;既得之,苟非生有嗜书癖,亦安从笥吾腹;既兼有是,苟非投诸穷裔荒徼,亦不暇也。”意思是说,假如我不是出生在官宦之家,如何能有机会看遍皇城中的众多珍贵书籍;看到这些书后,假如我不是生来就嗜书成癖,如何能将学问装进肚子里;有了以上两者之后,假如我不是被流放到如此荒凉之地,如何能有时间写出这么多作品?

可见杨慎在“惯看秋月春风”之后,笑谈古今之事的气度和胸襟。

明人袁宏道认为自古以来“胸中有万卷书”的人十分少见,自王安石、苏轼以来的300多年间,只有杨慎、李贽可以与之相提并论。

而李贽则将杨慎与李白和苏东坡相提并论,他说,李谪仙(李白)、苏坡仙(苏轼)、杨戍仙(杨慎)乃是流光百世的蜀中三杰。

(来源:微观中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