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鄭州7月4日電題:中國力求突破農村金融服務“最後一公里”
新華社記者任珂
杜宇
在河南省中牟縣官渡鎮冉莊村,李永強除了種地,還有一個兼職工作——農民金融自助服務網點的管理員。
李永強只是信用社與村民的仲介。他先把村民的現金存到自己賬戶上,然後立即轉賬到村民的戶頭上,隨後村民在一張流水單上簽字或蓋手印。一段時間後,李永強再去幾公里外的鎮上與信用社結算。
當城市的企業和居民享受著金融服務的便利時,如何讓金融成為服務和支持農村發展的有力工具,突破“最後一公里”讓金融在農村落地,需要像冉莊村那樣的創新方式。
中國人民大學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副院長鄭風田教授認為,中國的農村金融仍是一個待發展的大市場。金融服務在農村的普及,也是讓城鄉平等享有公共服務品。
然而在中國遼闊的農村地區,村與鎮之間往往相隔十幾公里,村民們取現存錢很不容易,在山區尤其明顯。遍佈金融機構網點不現實,只能依靠一些新點子。
在湖北省紅安縣杏花鄉長興村,也有一種不同於城市的金融服務網點,甚至比冉莊村更簡陋。在該村的紅運超市,櫃檯上擺了轉賬電話和POS機,連電腦都沒有。村民可在這裡刷卡取錢,每筆不能超過1000元。這些取現都不需要手續費。現金由小超市先墊付,之後超市再到銀行取現。
這個超市取現網點已經開業一年多。店主王院紅說,最近的銀行網店開車要20分鐘。出村去取錢,耗時間,還要花車費,設立這個網點很有必要。
近年來,依靠推廣銀行卡、轉賬電話和POS機等工具,越來越多的中國農民享受到了普惠金融帶來的便利。據中國銀監會統計,全國已實現了鄉鎮基礎金融服務全覆蓋,24個省份實現鄉鎮金融機構全覆蓋。
在基礎金融服務逐漸普及的同時,農戶也能更加容易地獲得小額貸款。河南省中牟縣姚家鎮的春峰果蔬專業合作社就是一個成功的例子。
成立於2005年的這家合作社,現有367戶,年產將近500萬斤草莓。每個農戶申請貸款時,三年內的收入要經過合作社蓋章,然後作為提供給信用社申請貸款的資料。貸款手續也簡化了很多,以前一個月才到賬的幾萬元貸款,現在當天就能拿到。
據合作社社長李峰介紹,合作社實際上扮演了一個平臺作用,大家抱團抵禦風險的能力更強,也能增強農戶們的信用和還款能力,信用社也更願意放貸。現在合作社已共貸款900多萬元。
由於農業生產自身的特點,如生產規模小,貸款規模也小,對金融服務的要求也與城鎮工商業不一樣,尤其在小農佔絕大多數的中國。鄭風田認為,中國農村應該採取這種合作金融模式,更好地發揮農業組織的作用。
銀監會提供的數據顯示,截至2014年3月末,銀行業金融機構涉農貸款餘額達到21.8萬億元,比年初增加1.16萬億,比上年同期多增1397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17.6%,高於各項貸款平均增速3.1個百分點。
中國人民銀行近日在向國務院督查組提供的彙報材料裏說,農村商業銀行、農村合作銀行和農村信用社存款準備金率分別比大型商業銀行低2個、5.5個和6個百分點。對資產規模小、涉農貸款比例高的農村合作銀行和農村信用社再降1個百分點。
然而貸款難的問題仍然普遍。記者採訪發現,雖然小額貸款比以前容易多了,但由於生產資料價格的上漲和對擴大規模的需要,這點錢是杯水車薪。由於農村產權、土地、房屋和林權等無法抵押,農民貸款難度仍然較大,貸款額度也非常有限。
湖北閩湖畜牧有限公司董事長徐偉對此深有感觸。去年他貸款300萬元,雖然能拿到比較低的利率,但由於缺乏可抵押物,廠房沒有產權證,土地承包經營權也無法抵押,只能求助於擔保公司。這樣一來,貸款利率高達13%。
農村抵押貸款已逐漸在許多地區試點實施,而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到,在堅持和完善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前提下,賦予農民對承包地佔有、使用、收益、流轉及承包經營權抵押、擔保權能,允許農民以承包經營權入股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
縣域經濟領域金融業的存貸比普遍偏低也是一個突出問題,有的甚至不到40%。截至今年5月底,湖北省紅安縣存貸比只有32%,而河南省中牟縣存貸比也只有49%。農民的許多存款並沒有用來發展農村經濟,而是流向了中心城市。
為了更好地支持“三農”和小微企業,人民銀行連續在4月和6月實施“定向降準”,其中6月的“定向降準”覆蓋了大約2/3的城市商業銀行、80%的非縣城農村商業銀行和90%的非縣城農村合作銀行。(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