熔斷機制首日降“雪” 投資者需做好御寒準備

亚太日报

text

【亞太日報 姬婧瑛】2016新年后第一個工作日滬深股市迎來第一場“雪”。1月4日,滬深指數熔斷機制正式實施后的第一個交易日,滬深300指數連續觸發5%和7%兩檔熔斷閾值。

截至收盤,上證綜指重挫6.85%,收報于3296.26點,跌破3300點,創兩個月來新低;深證成指重挫8.20%,收報于11626.04點,中小板指和創業板指則分別暴跌了8.23%和8.21%。

2808支個股,跌幅在9%以上的高達2001支。千股跌停再次出現,且滬深股市歷史首次提前收盤。據數據統計滬深兩市總市值一日蒸發4.24萬億(市值從58.44萬億元驟降至54.20萬億元),嚴重打擊投資者信心。

熔斷機制促發磁吸效應致流動性危機

期貨交易熔斷機制自2016年1月1日起正式實施,滬深300指數漲跌幅超過5%,將暫停交易15分鐘;滬深300漲跌幅超過7%時,交易時間將暫停至收盤。

設置“熔斷”機制的目的是為了控制交易風險,為市場交易提供了一個"減震器",是在漲跌停板制度啟用前設置的一道過渡性閘門,給市場以一定時間的冷靜期,提前向投資者警示風險,并為有關方面采取相關的風險控制手段和措施贏得時間和機會。

熔斷機制實施第一天,即遭遇千股跌停觸發熔斷,市場流傳段子“美國從1988年實行熔斷機制至今,只有1997年10月27日實行了一次熔斷機制。發達國家花了10年才測試成功的東西,咱們2個半小時就搞定了。”

意欲防控股災的“熔斷機制”卻似乎在助推跌停。國泰君安首席經濟學家林采宜認為,從當日的交易過程來看,熔斷機制設定的閾值無意中給恐慌的投資者一個明確的“止損”目標:滬深300指數首次觸發熔斷用時2小時15分,而觸發第二檔閾值(7%)則僅僅用了5分鐘左右,這5分鐘的交易時間里滬深股市跌勢加劇伴隨成交顯著放出,顯然是投資者趕在觸發第二閾值前賣出所致。

熔斷機制引發市場恐慌性賣出,促發“磁吸效應”是此次股災直接原因。

實行漲跌停和熔斷等機制后,證券價格將要觸發強制措施時,同方向的投資者害怕流動性喪失而搶先交易,反方向的投資者為等待更好的價格而延后交易,造成證券價格加速達到該價格水平的現象即磁吸效應。在2015年見識過千股漲停、千股跌停、千股停牌局面的中國股民在滬深指數下跌5%觸發第一次熔斷,暫停交易15分鐘間,投資者恐慌性集中性拋售“砸盤”,達到7%的熔斷閾值只用了5分鐘。

長城證券策略團隊認為,市場在5%到7%這段時間很短,比如有些優質的小股票跌停了,沒有熔斷機制的作用下,可能會有價值投資者抄底。但存在熔斷機制時,買盤會考慮可能觸及熔斷機制,明日存在不確定性,所以買盤就不會急于抄底,寧愿等到明天,造成的結果就是當大盤跌到5%時,再向7%走是很容易的。在這種熔斷制度下,相當于會將很多賣盤的壓力一天一天往后推,大家都會想等賣的力量出清為止。可能會造成市場的進一步下跌。

為避免類似熔斷機制促發磁吸效應造成市場流動性危機事件再次發生,熔斷機制亟需完善。1月5日證監會新聞發言人鄧舸表示,“引入指數熔斷機制是一項全新的制度,在我國還沒有經驗,市場對新的規則有一個逐步調整適應的過程。從境外經驗看,熔斷機制的完善不是一步到位的,也沒有統一的做法,需要在實踐中逐步探索、積累經驗、動態調整。我們將根據熔斷機制實際運行情況,不斷完善相關機制。”

補丁措施:提高熔斷閾值、延長熔斷時間

國泰君安首席經濟學家林采宜認為,海外的成熟熔斷機制均是用于T+0市場,并不適用于T+1的中國股市:縱觀海外實施熔斷機制的市場(美國、日本,法國、韓國等)其股票均可日內回轉交易(即T+0),因此股指觸發熔斷后,在冷靜期內市場投資者經過信息傳遞與交換后,在市場恢復交易后理論上可以通過積極交易行為盡可能減輕投資損失(補倉或止盈離場),這些交易行為本身亦創造了新的流動性;而在T+1制度下,投資者日內買賣則須T+1交收后才能從事交易(尤其對于買入股票者),在市場出現極端波動的情況下,投資者無法通過積極交易策略化解風險,市場流動性就會出現風險。

出于對流動性風險的擔憂,市場對股市未來走勢持悲觀態度。

興業證券首席策略分析師張憶東對澎湃新聞表示,若未來幾天沒有“補丁”,上證指數或將跌至2800點至3200點的區間內,不過因市場自身的抵抗,繼續下跌也有“跌出來的機會”,但未來是“窄幅的弱平衡市”,因為向上動能不足,但底和頂都不易被打破。

相關人士認為熔斷機制并非不適合中國市場,為了平衡市場流動性和控制力,熔斷機制需提高熔斷閾值。

FT中文網專欄財經作家、諾亞香港財富管理研究總監夏春認為,應調高熔斷閾值,并增加間隔。“根據我掌握的信息,在其他國家市場交易暫停的第一級觸發閾值通常比現在美國實行的7%還要高,例如日本設置三級觸發閾值為8%、12%、16%,韓國為8%、15%、20%,巴西、加拿大、意大利、印度和泰國的第一級觸發閾值均為10%,而第二級觸發閾值則設為15%,以20%居多。”

除了提高閾值和間隔,延長熔斷時間也是選擇之一。

國金證券財富管理中心分析師黃岑棟熔斷的時間或可以延長至30分鐘甚至1小時,監管則在熔斷的時間內做一些信息披露,緩解一下市場情緒。因為后續若沒有其他措施的話,恐慌會進一步蔓延。

風險疊加期須做好“御寒準備”

業內人士普遍認為,當天A股市場出現的暴跌,直接原因是熔斷機制實施第一天磁吸效應引發流動性危機,深層原因則較為復雜。美元加息周期波及中國市場,帶動大宗商品全線下跌,人民幣持續貶值壓力加大、實體經濟去庫存、去產能壓力將持續,以及1月8日即將到期的減持禁令等因素疊加復合,導致市場投資信心不足。

大宗市場將繼續下行。自美元加息預期產生以來,大宗商品市場便跌跌不休,低位震蕩持續,2015年RJ/CRB商品期貨價格指數均值為208點,預計2016年RJ/CRB指數平均約為195點,較2015年下跌約6%。高盛指出,展望2016年,金屬以及大多數大宗商品將面臨更大的下行風險,預計到2016年末,銅、鐵礦石、黃金以及煤炭的價格將再跌10%。事實上,2016年首個交易日,國內大宗商品近全線收跌:橡膠跌4.2%,瀝青跌4.84%,菜粕跌2.3%,滬鎳跌2.03%,滬鋅、豆粕、滬錫、滬鋁、滬銅、熱軋板、焦炭、焦煤、玻璃、PP、鄭棉、甲醇跌幅亦超1%。

大宗商品市場持續下行,反應了作為大宗商品進口大國的中國制造業處在下行壓力中,對大宗商品需求持續萎縮。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5年12月份,中國制造業采購經理指數(PMI)為49.7%,高于上月0.1個百分點。國家統計局服務業調查中心高級統計師趙慶河分析認為,本月PMI雖然微幅回升,但仍位于臨界點以下,且低于歷史同期水平,近期原油價格降至多年最低點,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指數和原材料購進價格指數持續下降,年底資金緊張狀況更加突出,相關行業企業的生產經營受到一定影響,制造業下行壓力依然較大。

在制造業下行壓力巨大的同時,國家政策層面堅定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等五大供給側改革,經濟轉軌過程中傳統過剩產業去化陣痛期將持續。

國內改革直面困難同時,美元加息帶來的人民幣貶值壓力巨大,美元人民幣利率差存進一步縮小趨勢。雖然業內人士分析人民幣不會持續貶值,但中國經濟改革是否能讓經濟增長快過美國經濟復蘇后的增長,依然是個問號。如果美國經濟保持2015年的增長勢頭,伴隨美元加息,美國資產對全球熱錢的吸引力將吸納更多的國際投資,中國對國際投資吸引力下滑,為平抑人民幣貶值而消耗外匯,加上過去十年中國房地產等行業積聚的泡沫,中國金融危機的陰影依然存在。

另外,1月8日大股東減持股份政策到期,市場傳言會有1萬多億股份集中減持,導致了市場對大規模拋盤的恐慌。證監會新聞發言人鄧舸1月5日表示,這是不符合實際的。雖然大股東股份的流通市值不小,但并不是都有現實減持需求。從近年來實際情況看,大股東減持60%是通過大宗交易、協議轉讓進行的,有效緩解了對市場的壓力,大股東通過集中競價交易減持金額占總流通市值的比例只有0.7%左右。

目前證監會正在研究完善規范上市公司大股東、董監高減持股份的規定,對通過集中競價交易減持股份的,建立減持預披露制度,并在一定時間內對減持股份的比例進行限制,引導其通過大宗交易、協議轉讓等途徑減持,既可實現應對股市異常波動臨時性措施的有序退出,又可防止大股東集中減持對市場造成沖擊。這個規定將于近日公布。所以投資者不必過分擔心大規模拋盤帶來的大跌。

以上諸多因素疊加,導致投資者要不保持觀望態度,要不在“風吹草動”時即恐慌性拋售,昨日的千股跌停便是例子。中國經濟面臨去存化“內憂”與美元加息周期“外患”現實境遇,海通證券分析師姜超認為下一輪牛市一定是經濟和盈利驅動和支撐的可持續的牛市,這必然要求現在的過剩產能基本出清,這個過程投資者要做好御寒準備,慎重投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