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調查:國外如何防範票房造假

新華社

text

【亞太日報訊】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電影局近日證實,電影《葉問3》確實存在非正常時間虛假排場現象。這就使沸沸揚揚的票房造假一事終有定論。那麼,國外有無票房造假現象,在防範票房造假方面又採取了哪些措施呢?

利潤分享 造假對片方不利

在全球第一大電影票房市場美國,票房向來是衡量一部影片收益程度的重要標尺。記者在好萊塢採訪了多位電影業內人士,他們幾乎不懷疑美國電影票房的真實性,並認為完善的機制是防範票房造假的重要手段。

好萊塢知名編劇、憑藉《奪寶奇兵》獲得第54屆奧斯卡最佳音效剪輯獎的理查德·安德森說,美國鮮有票房造假可能與美國電影的利潤分享機制有關。

在美國,片方除了要付給導演、編劇和演員等主創人員固定薪酬,往往還在合同中詳細約定了他們在票房凈利潤中的分成比例。而這種幾乎被固定下來的利潤分享模式,是美國演員公會、編劇公會等多個行業公會組織與電影公司多年博弈的結果。

“票房造假對片方並無好處,虛假的數字越多,意味著要分給演職人員的金額也越多,”安德森說。此外,美國社會的信用體系也給造假者帶來高昂的成本,美國完善的社會信用體系給造假者帶來“一處造假,處處受限”的後果。

日本:獨立機構計票 造假成本奇高

關於日本是否存在票房造假,多名東京市民都表示沒有聽說過。他們認為,即使有造假行為,最終也會被曝光,得不償失。日本一些不動產或金融企業因造假虛報業績最後導致或破產或被兼併就是最好的例子。一位媒體人士則表示,日本現在去電影院的人數在減少,票房作假不現實,況且票房虛高還要多繳稅。

而一位從事電影宣傳和製作的日本業內人士則指出,在日本,票房數據是否可靠要看數據的出處。媒體和正規公司的排名不會造假,因為在電影業界,有關票房收入的信息是開放共享的,而且業界也會根據相關規定嚴查有關數據。

更重要的是,一些公認的票房數據統計公司都是第三方獨立公司或社團法人,與製片方、發行方等利益糾葛相對較少,其發佈的數據基本可信。

此外,日本的造假成本高得驚人。造假是一件比坐牢還嚴重的事情,一旦被發現,公開謝罪不說,還要承擔鉅額罰款,數額高到足以導致一些企業破產;銀行不但不給涉事企業貸款,而且終止對其相關上下游企業的貸款與商業合作。政府處罰之外的社會處罰也相當嚴厲,如果形成行業壞名聲,造假者很難繼續從事以前的行業。

法國:按人頭計票 票房與片方收入無關

在法國,電影票房按照觀影人次計算,並非銷售收入,觀影人數的多寡,只能反映出一部影片在法國觀眾中是否受歡迎。

為吸引更多人走進電影院,法國主要院線都推出“包月制”,也就是說,一個月花固定的錢,可以無限次觀看影片;與此同時,法國還經常以超低票價吸引人們觀影。因此,使用觀影人次、而非具體的銷售數字來計算票房,可更好地說明一部電影在法國觀眾中的受歡迎程度,而與院線、製片方及發行方等的收益關係不大。

值得注意的是,按照觀影人次計算票房也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票房造假的可能性。法國專業電影票房統計網站CBO每週公佈的電影票房排行榜主要包括兩項數據,一是影片在剛剛過去的7天時間裏共在多少間放映廳放映,二是影片在這一時間段內吸引的觀眾人次。由於一間放映廳放映一場電影能夠容納的最大觀影人數是有上限的,這就在一定程度上對影片發行商過分誇張票房成績有所制約。(參與記者:張超群、藍建中、尚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