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南昌6月11日電
題:中國褒獎奪刀少年引發高考加分“美德與公平”之爭
新華社記者婁辰
王海鷹
沈洋
在歹徒揮刀砍向無辜群眾時,江西學子柳豔兵挺身而出奪刀鬥兇,換來一車人的生命安全。他自己,卻因此錯過了高考。為了褒獎柳豔兵,教育部作出對其實行單考單招的決定,多所高校向其表達破格錄取意向。
“我們將使用高考B卷,在他身體康復允許考試的情況下,實行單考單招。”江西省教育廳總督學湯賽南說,江西省教育廳現正在著手制定相應考試招生方案。
江西師範大學教授吳永明認為,與直接保送上大學相比,採取單考單招的方式更為合理,“既符合高考政策的規定,又對見義勇為考生給予了褒獎”。
柳豔兵的行為傳遞了見義勇為的正能量。同時,雖然不是直接加分,但對柳豔兵的“優待”,讓已經存在爭議的見義勇為高考加分政策再度引發關注,促使中國人探討在褒獎美德與維繫公平之間應如何求取最佳的平衡。
2014年中國31個省份出臺的高考新政中,加分大瘦身最引人關注。然而,記者統計發現,雖然競賽、體育加分縮水,但13個省份的高考加分項目中,提到思想品德及見義勇為。
江西省教育考試院相關負責人表示,目前江西省並沒有見義勇為加分的高考政策,但如果柳豔兵和當地教育部門逐級提出保送申請,或者有院校願意對其自主招生,可以進一步開會商討可能的解決方案。
而根據北京、山東等地教育行政部門制定的加分項政策,高中階段有見義勇為行為的考生,可以享受10分至20分降分投檔的政策優惠。這些做法遭到一些學生家長和專家學者的質疑。
濟南律師王建國說,柳豔兵屬於個例,經過充分討論,給予他何種獎勵人們都可以接受,但將見義勇為加分作為固定政策是欠妥當的。他認為,討論如何獎勵柳豔兵等人,不宜成為讓見義勇為成為高考固定加分具有合理性的依據。
北京學生家長李智說:“見義勇為加10分合理,還是加20分合理呢?分數是不能衡量出一個人的品行優劣的。”網友“天下大公”說,這樣的學生,直接錄取都不為過,用10分或20分的加分來量化,實在是矮化了這種善行義舉。
山東大學高等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劉志業也認為,學生思想道德水準不宜用分數來丈量,他說:“高考分數更多地反映一名學生的智育成果,把德育水準簡單折算成分數,再把兩者相加,得出的總分是個什么分?”
他建議建立一套學生品行監測和記錄機制,忠實記錄學生做過的善行義舉,以及是否有過違規違紀現象。這樣的記錄相當於誠信檔案,客觀呈現學生德育教育的過程和成果,可以作為高考錄取時的參考因素。
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熊丙奇表示,從落實學校自主權出發,應該由高校來決定是否接受道德加分。大學的招生首要考慮的學術和教育標準,而非其他標準。道德可成為大學評價學生的一方面指標,而不能加在總分上,要求學校必須認可。
也有專家持相反觀點。吳永明認為,大學教育已經從精英教育走向大眾教育,高校錄取也應該更加多元,對於見義勇為或作出突出貢獻的考生,高考加分或者保送都是可能的選項。
還有專家指出,制定高考加分政策是一種行政干預行為,看起來出發點是好的,但實際工作中時有出現偏差,甚至造成“加分腐敗”現象。
“重視道德教育無疑是正確的,但道德評價帶有主觀性,如果監管不到位,政策漏洞更大,需要引起警惕。”劉志業說,相比加分不加分,教育部門更應該做好監管、保證公平。
仍在康復的柳豔兵表示,“暫時沒有去想能否考取哪所大學”,現在最應該做的就是好好養傷,康復後認真復習,爭取考出好成績,不辜負社會各界的關心和關愛。(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