盯紧进口冷链食品环节,防止病毒趁“冷”而入

新京报网

text

为预防冷链食品从业和相关人员感染新冠病毒,国务院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联防联控机制10月26日发布两份技术指南,提出建立冷链食品生产经营企业员工健康登记制度和健康异常报告程序,并要求对来自新冠肺炎疫情高风险地区(国家)的冷链食品外包装进行严格消毒。

眼下,国内疫情防控形势仍维持基本稳定,但全球疫情防控局势依然不明朗,加之秋冬季疫情风险加剧,“内防扩散,外防输入”的防疫之弦仍需绷紧。而有针对性地强化对进口冷链食品环节的疫情防控,则是筑牢“外防输入”防线的内在要求。

事实上,过去一段时间,全国已有多省市在进口冷冻食品上检测出新冠病毒。相关专家也提醒,在外防输入上,既要“防人”,也要“防物”。而日前,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在对青岛疫情溯源调查过程中,首次从进口冷冻鳕鱼外包装阳性样本中检测分离到活病毒,并证实接触新冠活病毒污染的外包装可导致感染。这样的病毒溯源最新进展,凸显了进一步强化对进口冷链食品环节疫情防控的必要性,也为相关措施提供了科学依据。

此次发布的两份技术指南,实际就是从“人”和“物”两个方面对进口冷链食品的各个环节予以精准防控。如,《冷链食品生产经营新冠病毒防控技术指南》提出,建立上岗员工健康登记制度。冷链食品生产经营者要做好员工(含新进人员和临时参加工作人员)14日内行程及健康状况登记,建立上岗员工健康卡,掌握员工流动及健康情况,并鼓励新员工上岗前自愿接受核酸检测。这主要指向的是对相关从业者的风险防控。

《冷链食品生产经营过程新冠病毒防控消毒技术指南》,则主要聚焦的是对“物”的风险防控。如其中要求,对来自疫情高风险地区(国家)的冷链食品原料和半成品进入企业或者入库前,应当对其外包装进行严格、有效消毒;用于搬运冷链食品原料或半成品的工器具(如转运箱、勺子、钳子等),每次使用完毕后都应当及时清洗和消毒。甚至餐饮加工过程,指南也要求餐饮业应对所有冷链食品接触面、外包装和用具进行经常清洗和消毒。可以说,其防控触角基本上延伸到了冷链食品从入库到搬运再到餐饮加工的全套环节。

落实上述措施,难免增加冷链食品进口环节的程序,且需要有相应的成本投入,但为了最大程度降低其中所蕴藏的输入性风险,这一切都是值得的。

而为提升防控效率,还可以增加一些技术性保障。如,北京市市场监管局联合北京市商务局也在当天发布通知,要求推广应用“北京市冷链食品追溯平台”,以实现对进口冷藏冷冻肉类、水产品的追溯管理,力求做到“来源可追,去向可查”。如果说两份技术指南重点压实的是过程中的防控,那么,落实“进出扫码”的机制,则是要提升溯源的效率和精准性。

随着常态化疫情防控的持续,社会对于疫情的认知处于不断深化的阶段,相应的防疫体系就应该有因疫而变的能动性。进口冷链食品外包装阳性样本中检测分离到活病毒,实际就是新风险的暴露。据此强化相应的防控措施,也就是主动为现有防控之网打补丁,及时堵住潜在的防疫漏洞,防止病毒趁虚而入。这本质上是科学、精准防控的题中应有之义。尤其是时下面对秋冬季的疫情风险,各方都更要提高警惕,无论是“内防扩散”,还是“外防输入”,都不能放过任何一个盲点,真正将疫情“反扑”的风险降到最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