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岁的梅又丹,在去年下半年开启了一段全新的人生体验。
作为青白江区城厢镇营商环境办的主任,梅又丹在2021年下半年被派到青白江区港管委,一方面协助进行企业服务方面的工作,另一方面,她肩负起了两个部门联合培养“古今城港”品牌讲解员、开展结对和青年交流等活动的重任。
这样类似的变化,发生在8位青白江青年身上。这源于一项改革:县域共青团基层组织改革。城厢镇团委与港管委团工委,清泉镇团委与区欧管委团工委,弥牟镇团委、大同镇团委与高管委团工委,这些结对部门互派团干部兼职,时间为期一年……
据悉,全国县域共青团基层组织改革扩大试点全面启动后,团青白江区委在辖区内探索试点产业功能区与属地镇(街道)共青团互派团干部兼职工作,希望进一步提升青白江区县域共青团基层组织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能力和水平。这样来自基层的探索,为正如火如荼推进的全国县域共青团基层组织改革,提供了样本参考和更多的发展可能。
自确定为县域共青团基层组织改革试点区县以来,青白江区围绕试点“改革创新团干部选用”工作要求,结合区委“四区一枢纽”建设,将改革重心定位在推进产业功能区共青团与属地共青团之间的横向联系上,力求通过建立多维度基层共青团队伍体系,促进试点工作纵深开展。
经过前期的调查研究和意见交流,数次协调会议后,目前已有3个产业功能园区团工委与4个属地镇(街道)团(工)委互派兼职团干部,涉及人数8人,初步实现打破产业功能园区与属地镇(街道)沟通壁垒的社会效果,正逐步构建起团内联动、开放共享的资源整合平台,有效提升了共青团工作谋划统筹整体水平。
在改革试点工作推进过程中,团青白江区委深刻分析基层组织长期薄弱的根源,以共青团在县域强化政治功能、形成社会功能为基本目标,针对区域内共青团组织可调配资源和青年分布方式特点存在差异这一现实情况,明晰了助力产城融合、加强产业功能区共青团与属地共青团之间横向联系的改革思路,下发《关于产业功能区团工委与属地镇(街道)团(工)委互派团干部兼职的通知》,力求实现基层共青团在工作体系上的多维度化。
通过一段时间的探索实践,发现此举对于破除“机关化”作风和“行政化”依赖,推动共青团工作不断向基层延伸有显著效果,是符合青白江实际的有效改革路径之一。
紧扣团中央的指导意见,团青白江区委以健全联系青年、服务大局的组织体系为着力点,将传统共青团组织领域的团干部选拔桎梏打破,从属地思维入手,面对面搭建交流平台,并通过团内民主推荐、同级党委审核、团区委审定等环节,对人选进行综合考量。同时,通过压实责任、明确任务等方式,确保互派团干的工作质量不断提升,将一池春水激活。
目前,参与试点的区域已基本建立工作联动机制,以互派兼职团干为枢纽,形成了“互为支持、互相协同”的工作模式,在工作策划、组织、实施中,实现区域内各项团的资源要素跨层级、跨领域配置使用。
(亚太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