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年轻导演程伟豪的《目击者之追凶》(2017)豆瓣评分已达8.1分。
在悬疑/惊悚类型片并未成气候的台湾,1984年生人程伟豪此前已凭《保全员之死》(2014)和《红衣小女孩》(2015)崭露头角。
《目击者之追凶》海报
到这部《目击者之追凶》,年轻的类型片导演已熟悉小成本制作之道。没钱拍大场面,断头巷追车一样紧张刺激。
悬疑片的节奏、技巧、氛围和数条故事线的咬合亦跳出台湾在普遍水准之上,圆故事和留尾巴引人遐思的平衡也做得没有大瑕疵。
就算有瑕疵,大量闪回和平行剪辑,以及让人眼花缭乱的“真相”回放足以让人在第一遍观看时忘记这些瑕疵。
回头想想也可以释怀,毕竟这部影片的题眼除了“台湾那么小,巧合处处有”,把这荒诞故事拍出来的另一重意思就是告诉你人心的凶险深不可测。
有这两个基本设定打定桩,角色即便有行事不甚合理之处,也可以理解为人心里的恶一旦抬头,什么都能干得出来;而体制的腐败若超过临界点,不可能的事也会成为可能。
剧情上来讲,《目击者之追凶》很容易让人想到两部/组影片。
一是《绣春刀》系列,导演都年轻,看出去的世界也都无甚希望。男主角的一点点良心和正义,到最后几乎被现实抹杀殆尽。
另一部是去年的高分西班牙悬疑片《看不见的客人》。都是由一对婚外情男女的车祸引发连锁反应,男女罪上加罪,假“真相”和伪善在追寻过程中层层剥落。
《目击者之追凶》讲了一个好奇害死猫的故事。影片结尾,小齐(庄凯勋饰)说了一个关于卖1000块的恐怖故事书翻至最后一页写着“建议售价15元”的冷笑话。这个笑话在台湾人尽皆知,讲的是真相的荒诞。
年纪轻轻已做到报社社会线召集人(从外勤向内勤升的关键职位)的小齐,厄运始于一连串巧合。中间被意外搅局,最终向命运低头。
一次报道失误令他遭报社解职,又刚好遭遇撞车。修车时他发现座驾竟是“还魂车”,遂拜托相熟警员为他彻查车辆来源。
此时第一个巧合出现:这辆车不仅是“还魂车”,而且九年前撞死过人。更巧的是,事发当晚小齐是目击者。
有大把时间又好奇的小齐决定还原事发当晚的真相,却发现身边人——报社前社长、女上司、修车行老板、警署帮忙查案的小警察,似乎都与那一晚有关。
不断闪回事发的雨夜,每个人都只能看见真相的一部分。
随着小齐的调查和逼问,真相一块块被拼贴出来。和《看不见的客人》一样,闪回的“真相”中有真有假,观众需要费一点脑子,才能接近事发当晚。
当然导演还是有留白,也就是说看到最后你也无法找齐所有碎片,但这样才有回味。
新闻行业和权力场的腐败和荒谬是导演有意触及的,这样才会让一部悬疑片更具“社会价值”。
为此导演和演员都是做了功课的。导演程伟豪带演员们做调查,帮助他们了解台湾报社和官僚机构的运转。
饰演小警察阿纬的李淳是最大惊喜。他是李安的儿子,在美国长大,与程伟豪第二次见面后就开始读变态心理学的书。因为不懂台湾茶文化,李淳去警察局体验,一看,发现大家真的都在喝茶,就信服了。
影片拍完给李安看,他表扬儿子演得好。也劝他以后少接这样的角色,因为自己和希斯·莱杰合作过,知道黑暗角色吞噬演员的力量。
演员都是提前做功课,不似现在很多大牌开拍前一两天才进组,因此影片中呈现的警局、喝茶、报社、官僚等专业场景都不生分。也因为接地气,所以更衬得现实残酷。
《目击者之追凶》剧照
影片结束,如果你为每个角色列一个罪行簿,会发现罪行轻且弱的人结局远远惨过罪孽深重之人(当然也有例外)。权力总是最后的赢家,只要向它讨饶,它自会给你一条活路,甚至康庄大道。
年轻导演把世界拍得墨墨黑是可以理解的。往往就是这样,年轻时候觉得这个世界要完蛋了,无可救药。上了年纪见的乌七八糟事儿多了反倒释然,愿意相信善良和正义不会完全泯灭,也希望拍出来的东西能给世人留点希望。
就像热血青年捅破天花板自以为窥破这个世界的奥秘,才发现并不完全是自己以为的那样,年轻时编织的黑暗迷宫只是一部分而已。
(来源:澎湃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