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題:“罷游香港”能解決兩地摩擦嗎?

亚太日报

text

亞太日報綜合報導,內地幼童在港的“一泡尿事件繼續發酵。有內地網民指責港人歧視內地遊客,網上甚至出現了呼籲內地人6月1日起罷游香港的聲音。內地官媒也罕有地刊出評論,直指拍照的港人比在街頭便溺的幼童更不文明。有香港學者則表示,港府在過去幾年並沒有積極推出減低港人危機感的政策,無助解決陸港矛盾。

這起不大不小的幼童當街便溺事件,經由知名媒體人閭丘薇露微博評論傳播後,民意陷入了無法自拔的口誅筆伐中。事件從一宗“個案的客觀討論,演變成對“共性的互相指責,香港與內地網民的情緒化表達,已遠遠蓋過對事件本身的討論。

然而,幼童當街便溺或許是個案,港民情緒抵觸、網民兩地爭論的現實卻不是偶然。“蝗蟲論、限奶令、雙非兒童等等新衍生的詞匯清晰地記述着在兩地熱火朝天的自由行交流往來中伴隨而生的問題。

內地網友呼籲六一罷游 港網民“支持

4月15日,一名幼童在內地父母陪同下在旺角街頭便溺,有香港路人感到不滿,雙方發生爭執。此事後來引發了陸港民眾之間的舌戰,網上的內地聲音幾乎一面倒地指責拍照路人的行為。有內地網民甚至在天涯論壇上發出一則帖子,呼籲內地遊客從6月1日起不要赴港旅遊,得到眾多內地網友的支持。此前亦有網站調查顯示,有6成的受訪者認為香港人對內地人有偏見。

另一方面,據南華早報報導,不少香港網民對內地網民的罷游呼籲高呼“支持。有香港網民評論稱,內地遊客大舉湧入香港,導致街上都是“一式一樣的商場同藥店金鋪。但也有較為溫和的聲音指出,香港的旅遊業存有價值,陸港矛盾會為旅遊業帶來影響。有網民不反對內地人赴港消費,但希望旅客注意個人行為。

中央:正在研究“個人游人數優化方案

香港民眾對於內地遊客的敵意,除“遊客素質問題,更多集中在“個人游數量過大,致使香港不堪重負,影響香港人生活質量上面。中央高層對陸港兩地頻發的矛盾進行了表態,認為兩地要尊重彼此差異,透過發展解決旅遊人數過多的問題。港澳辦主任王光亞也提到中央正在對個人游進行研究,日後將提出優化方案。

24日國家副主席李源潮在北京會見香港傳媒高層訪京團時提到,兩地文化習慣不一樣,近期有討論指內地及香港有矛盾,要解決問題就要由各方遵重兩地差異,同時解決發展中矛盾。例如中英街曾經有好多內地人到香港買金器,亦可以透過發展,在周邊地區做多些配套去解決問題。

王光亞透露,我們正在進行研究,下一步也要和特區政府進行溝通,使內地到香港遊客的人數總量,能夠和香港目前能夠接待的承受能力相一致。他亦指出,內地的一些有關部門正在對所有出境旅遊(不光是香港的)遊客在出境前進行文明行為舉止的教育,使他們到境外去也包括到香港能夠對自己的行為有個基本要求。

兩地民眾:都有“責任感 都缺“同理心

官方媒體《人民日報》的評論指出,“市民拍攝便溺,是為了保護生活環境,父母搶奪拍攝工具,是為了保護孩子,這都是源自責任感。但他們又都忽略了同理心,父母忽略了香港市民對環境的要求,市民忽略了父母護犢心切。

評論同時稱,沖突背後凸顯的其他因素不容忽視,“比如,香港的遊客每年以20%以上的速度增加,鬧市區摩肩接踵、遊人如織,試問政府又增加了多少公共洗手間?對內地日漸增多的個人遊旅客,誰來負責做旅遊文明出行提示?

那麼如果遇到幼童尿急,又找不到廁所,香港家長會如何處理呢?有香港家長表示,會預備一個塑料瓶,並前往人少且隱蔽的地方進行處理。

有內地家長表示,如果小孩很急,最起碼會找個塑料袋,小孩有時要馬上解決,這不在大人的控制能力範圍內。另一個內地家長則表示,肯定要帶他去洗手間去,在馬路上畢竟不文明。

港學者:摩擦事件只是“敵意的****借口

有香港學者認為,事件反映兩地部分人之間的“敵意加深。香港理工大學社會政策研究中心鐘劍華表示,各種各樣的事件都會成為把這種敵意表達出來的借口。在過去幾年,部分香港市民覺得在婦產科的病房、學校學位、幼稚園學位,樓價都可能受到影響。而政府過去幾年以冷處理的態度,沒積極回應和對應香港人的憂慮而作出反應,反而說出無助解決事情、火上加油的說話,今日才說有沒有需要為自由行接待能力作檢討,已經遲了。

鐘劍華認為,政府應推出政策減低港人危機感,會有助紓緩兩地矛盾。

大公網評論認為,香港的壓力,是香港旅遊管理接待的能力問題,而非遊客的問題。香港旅遊發展局局長林建岳有這樣的觀點:香港酒店供不應求,反映出香港旅遊配套設施嚴重滯後,跟不上發展要求的情況暴露無遺。需要全面檢討的,不是自由行政策,而是香港整體旅遊業的承擔能力。

更需謹慎的,是香港社會目前滋生的泛政治化心態。經濟的頹勢、亞洲四小龍光環的褪色、青年生存發展的壓力、對“涉中議題的緊張分裂等等現實讓香港陷入極端政治化的心態。對待普通內地遊客的態度不同以往,對待內地人的行為夾雜着複雜的抵觸和防備。由一泡童子尿而爆發出的怒氣,不僅僅是港民不喜歡、不歡迎自由行的遊客,更浮現出越來越多的陸客不願意去的抱怨。這是眼下兩地微妙的情緒,是比討論自由行人數的限制更為緊迫的意識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