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德公寓——张爱玲的粉饼

亚太日报

text

作者:杨小茜

“张爱玲的家,是在一个热闹非凡的十字路口,那栋老公寓,被刷成了女人定妆粉的那种肉色,竖立在上海闹市中的不蓝的晴天下面。”

陈丹燕在《上海的风花雪月》这样描述张爱玲的公寓。

爱玲的常德公寓,有肉粉之气。

从十三岁起,张爱玲的小说,就像黑夜中的萤火虫,装点着我没有色彩的生活。

常德公寓,是朝圣张爱玲的最佳地点。张爱玲从香港读书之后返沪,和姑姑一起租住在这里。她最斑斓绚丽的创作时期,都是在常德公寓。

很多人,想逃离城市;很多人,想回归山野;很多人,批判现代化进城;很多人,责怪科学家。可是,爱玲不同,她喜欢注意别人注意不到的细节,她喜欢一个人在深夜的阳台上游荡。

来上海三次,只有一次特意去常德公寓拜访。因为,这是我心中上海滩最特别的一个地方,想要一直把它留在心里,和最喜欢的人一起去。但是去年四月,一到上海,我的心就变得沙沙的,我想,这次不去是不行了。

公寓早已休憩,外围依旧是薄嫩的浅粉色,是我心底窖藏已久的颜色。公寓不允许参观,我撑着一把青绿色的雨伞,在门外徘徊。以前看书上说,公寓配置完善,每套房间都装有壁炉、马桶和热水器。厨房沿西外廊布置,还设有单独的保姆间,可谓相当摩登。

“晚烟里,上海的边疆微微起伏,虽没有山也像是层峦叠嶂。我想到许多人的命运,连我在内的,有一种郁郁苍苍的身世之感。”张爱玲的话,在我的心里回响着。抬头望着“常德公寓”几个字,心里涌起复杂的情绪,有路人擦肩而过,我在想,她是不是上海人,她是不是爱玲小说里写的那种上海人呢?

《沉香屑•第一炉香》、《沉香屑•第二炉香》、《封锁》、《红玫瑰与白玫瑰》、《金锁记》、《倾城之恋》,张爱玲创作生涯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都在这里诞生。她沉浸在公寓生活里,展现着那个时代最绚烂的风采。

而在这个闺阁里,她也遇见了此生挚爱-胡兰成。山河小岁月,临水照花人,一个骄矜的开始,一个难忍的结束。爱情之花被那个男人摧残的残破满地,1947年她离开了这个伤心的处所。

四月的上海,风雨凄迷,太阳的微光时而闪现,照着我湿润的双眸。私人住宅,不对外开放,我只能停留在门外,咀嚼着那些小说。肉粉色的小楼里,不时有操着上海话的老奶奶经过,软软滑滑的声音飘过来,好像书里的世界。

张爱玲说过,她希望穿着最别致的衣服周游世界。

雨丝落在脸上,好像有一群艳丽的鱼儿在身边游来游去。梦一般的记忆在脑海中苏醒。多年以前,胡兰成登门拜访,但是才女未应,胡兰成留下一张字条,从此,一段虐心情愁从这里开始。在这场爱情里,爱玲委屈的绽放,就像飞蛾扑向火。

每次前往名人故居,我都会走进去仔细观摩,还会拍照留念,买下纪念品。但是爱玲不同,我想把那间屋子留在心里,永远的留在心里的小空间里。听说,张爱玲不仅自己设计服装,还会亲自设计室内装潢和各种物件,那扇门内,一定充斥着典雅的沪上点心的味道吧。

“屋顶花园里常常有孩子们溜冰,咕滋咕滋锉过来又锉过去,听得我们一粒粒牙齿在牙仁里发酸如同青石榴的子,剔一剔便会掉下来”。爱玲的文字是性灵的文字,星星闪闪,融入到我的血肉里。

能在历史中留下的只能是建筑。微凉湿潮的空气让我觉得,上海的春天好像秋天。我久久的望着眼前这所房子,它好像是一朵粉色的云,在水汽茫茫的天空中浅睡。

(来源:豆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