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太日報訊】澳媒稱,今年7月,海牙仲裁庭就南中國海問題作出了有利于菲律賓的裁決。雖然中國的宣傳機器全力譴責裁決和仲裁庭,但到目前爲止,沒有迹象表明中國會對裁決作出過度反應。中國還悄悄地向菲律賓新總統領導的政府表達了和解之意。
據澳大利亞東亞論壇網站8月10日文章,菲律賓在就裁決發表的聲明中作出了謹慎的反應,表達了與中國修複關系的意願,包括委派一位對華友好的前總統作爲特使,此舉可能旨在啓動雙邊談判進程。同樣,越南和馬來西亞也都很謹慎,雖然表示要尊重國際法和外交努力,但沒有直接敦促中國接受或遵守裁決。
文章稱,在這種背景下,7月底在萬象舉行的東盟外長會議也遵循了克制的模式。會議發表的聯合公報根本沒有提及裁決,也沒有特別提及中國。
文章稱,在聯合公報中不提及仲裁庭的裁決,似乎是除菲律賓之外的所有與會東盟外長的共識。但就連菲律賓也沒有強烈推動將裁決納入公報內容。在聯合公報發表之後,東盟還與中國發表了聯合聲明。在聲明中,雙方一致同意保持自我克制,不采取使爭議複雜化、擴大化以及影響和平與穩定的行動。美國國務卿克裏也鼓勵菲律賓新任領導人杜特爾特與中國就南中國海問題進行雙邊對話。
文章稱,這種冷靜而共同克制的模式也許令那些曾事先警告稱裁決將破壞地區穩定的分析人士感到意外。東盟率先保持克制——這一次沒有受到中國顯而易見的影響——可能也令那些曾敦促東盟對中國采取更強硬、更咄咄逼人的一致立場的人士感到意外。畢竟,裁決貌似爲采取聯合立場提供了絕佳條件。
但到目前爲止,對于裁決結果的處理方式相當令人鼓舞。希望這種克制模式能夠持續下去。
文章稱,簡而言之,人們在在裁決後所看到的也許是表明中國與東盟正在就南中國海問題形成共識的誘人迹象。
這種正在形成的共識會是什麽樣的?
首先,挑釁言行不會有結果。對中國和東盟來說,過去幾年南中國海的緊張局勢沒有給任何一方帶來好處。中國的鷹派民族主義者也許有不同看法,但南中國海問題給中國的形象和外交造成的損害是巨大的,消耗了中國在21世紀頭十年積累起來的大部分善意。同樣,東盟國家也沒有從對抗中國的政策中得到什麽好處,不管是象征性的還是實質性的。雙方現在是時候認識到,一方的挑釁行爲不大可能阻止另一方采取更加咄咄逼人的立場。事實上,此類行爲往往會令對方的鷹派得勢,爲他們的民族主義言論提供口實。
其次,雙邊談判也許會逐漸被視爲可行的選項。中國的“雙軌”思路包括在多邊層面上尋求對南中國海問題的管控,而其中的另一“軌”——通過雙邊方式解決領土爭端的立場——令人們懷疑中國可能會利用自己的強大實力壓榨東盟聲索國。但這種懷疑在近代史上是毫無依據的。中國已成功地與許多鄰國通過雙邊談判解決了邊界問題,包括中國與越南在北部灣的海上劃界問題。
最後,前面提到的管控南中國海爭端的多邊方式——體現在《南海各方行爲宣言》中——以及仍在磋商中的“南海行爲准則”依然是避免南中國海問題升級的最可行的中期手段。這一點仍然是東盟與中國的共識。
文章稱,利用中國自身關于多邊管控和《南海各方行爲宣言》的言論並讓中國努力去落實它們,也許是東盟在這個問題上與中國打交道的更有效——也不那麽具有挑釁性——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