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太日报 于凯】第二批自贸区从“吆喝到“开门的剧情已经是跌宕起伏,挂牌的问题总算尘埃落定。但是自贸区作为国家战略发展目标,挂牌上线后真正的考验才刚要开始。
由中国经济社会理事会主办、前海管理局和亚太日报承办的2015年自贸区论坛将于5月8日在深圳举行,上海财经大学财经研究所所长、自贸区研究院院长赵晓雷将作为嘉宾参会。
在他看来,自贸区战略并非中国在被动迎合国际趋势,而是在主动对接国际高标准的制度规则,并应该参与引领国际经贸制度的改革,前海将有机会与香港共同形成全球最大的人民币离岸市场。
上海要更高标准 广东有最大机会
在上海自贸区试验了近两年之后,赵晓雷对其未来规划有更高的预期:
“上海自贸试验区要试验技术含量高、规格标准高、战略意义大的制度创新,为国家自贸区战略谋子谋势。例如可以争取将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与“一带一路战略对接,成为“一带一路战略的国际金融链接端;又如试验与TPP对应的高标准规则及制度,将自身打造成亚太自贸区营运试验区。
在第二批自贸区获批之后,四地自贸区之间如何避免功能重叠、找到自身定位,是个重要问题。比邻港澳是广东自贸区的优势,香港的离岸贸易比例高达70%,在赵晓雷看来是最大的机会*:*
“广东自贸试验区在金融方面应该首先和港、澳的人民币离岸中心对接,前海可以成为内陆首个人民币离岸中心,与港、澳互联互通,形成全球最大的人民币离岸市场。
而对于两岸间流传的广东香港竞争论,赵晓雷认为自贸试验区建设是国家的一种开放战略,开放应是合作、协同、互赢。广东前海自贸区建设应该给香港带来更大的开放利好。开放和改革使两地的管理制度趋于一体化,更有利于资源要素的自由流动和有效配置,这将使两地共同繁荣。
狂热中不可偏废主线
网络上从来都不缺乏质疑的声音:“中国在被动迎合国际的经济发展趋势。持这样观点的人不在少数,对于亚太日报的这个问题,赵晓雷简明扼要给出答复:
“自贸试验区是中国的主动开放举措,主动对接国际高标准制度规则,同时又积极参与引领国际经贸制度的改革。
而此前赵晓雷接受采访时也曾明确表示:“若等到别人规则制定好了我们再进去成本就很高,这一点吸取了WTO的教训。我们在主动地加入规则制定的过程当中,这样就尽可能地争取相应的话语权。
站在国际战略的高度上审视国内自贸区,赵晓雷心中也有更高的标准。
在第二批自贸区之后,第三批自贸区的申报呈现出的趋势堪称“狂热。赵晓雷曾公开表示这种盲目的行为说明很多地方并没有弄明白自贸区的含义。在给亚太日报的回复中,赵晓雷对自贸区的建设也提出警示:
“自贸试验区是以制度创新为核心,基本要求是扩大开放与体制改革相结合,培育功能与政策创新相结合。建设任务推进的基点是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建设项目包括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市场综合监管制度建设、法治化营商环境制度建设等,各地自贸试验区建设要把住这条主线,不能偏废。
市场开放需要循序渐进
虽然自贸区已经在世界诞生了半个世纪有余,但在中国显然还有很长的道路要走,在自贸区内的改革创新,将会触动更深层次的贸易投资制度、行政管理体制甚至涉及法律法规层面的调整。民间金融开放,市场是否还需要政府进行引导?赵晓雷这样回答亚太日报:
“自贸试验区的金融服务业开放主要是面向外资及民间资本。金融服务业开放与金融制度改革创新是相联系的,开放是在风险可控、有效监管的条件下推进的。一体化金融监管制度就是要制止非良性金融活动,保证金融安全。
此外,亚太日报还就自贸区由非政府人士运营的可能性提出疑问,赵晓雷认为在试验成熟基础上,在国家法律及政府管理制度框架内,中国的自贸区也存在由企业来营运的可能性。但政府部门的监管要跟进,这也是对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考验:既要有效率,又确保公平公正。
**最后赵晓雷向亚太日报表示,2015年自贸区领域他最关注的问题是:地方政府改革如何跟上自贸区的创新节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