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太日报 李哲】在中国经济步入三期叠加的“新常态之际,李克强总理3月5日上午所做的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让外界格外期待。
本次报告在经济核心指标上的表述是:“中国2015年经济增长和通胀控制目标分别降为7%左右和3%左右,M2增速目标降为12%左右。
这些指标一方面预示着2015年管理层对中国经济增速下行空间的容忍度在提升,另一方面,即便面对“通缩的挑战,漫灌式“放水已不大可能。
2015年VS2014年:主动调低目标
实际上,对于2015年中国经济增速在7%左右,早已经在市场预期之内。在此之前,多位经济学家也先后向《亚太日报》给出该预期。
同比来看,2015年无论是GDP增速、CPI以及M2,都出现了较大的回调。(中国2014年经济增长和通胀目标分别为7.5%左右和3.5%左右,M2增速目标为13%左右)
目标值下降的背景是2014年中国经济的表现。2014年无论是GDP、CPI还是M2最终值都低于目标值。(中国2014年经济增长和通胀分别为7.4%左右和2%左右,M2增速目标为12.2%左右)
不止于经济数据下滑,更为具体的是,PPI从2012年初开始负增长,一路收窄至2014第三季度,但2014年底PPI负增长幅度重新扩大,这是目前市场对中国经济最为担忧的“通缩信号。
这其中,CPI的不断下滑也颇为明显。2014年最后两个月,CPI先后徘徊在1.4%和1.5%,2015年1月份则降至0.8%,2月份作为春节时间段,市场的预期则普遍在0.9%左右。
“通缩压力下的政策目标
在当前“通缩压力背景下,2015年中国经济增速目标如何制定就显得尤为重要。先从GDP上来看,从去年7.4降至7,说明管理层对转型期新常态的中国经济下行空间容忍度在提升,这也是目前学界所期盼的,即不以GDP论英雄。
其次,从CPI和M2方面,2015年目标值也与当前的实际值较为吻合。一方面,当前CPI进一步扩大的空间依然巨大,也就是说,货币政策放松的空间依然颇大;另一方面,M2基本上与去年年底增速吻合,也就是说,在新增贷款方面货币政策将保持与去年相似的基调。
为此,李克强也进一步称,中国将继续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和稳健货币政策,其中稳健的货币政策要松紧适度,灵活运用公开市场操作、利率、存准率、再贷款率等工具。中国将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健全央行利率调控框架。
市场对货币政策宽松的呼声依然高涨,但政府尽量避免给外界以货币政策宽松化的信号,因此,把握“稳健的内涵就非常重要。
市场的宽松预期源于近期货币政策上的一些具体动作。以半年周期为线,2014年11月份是首次降息,今年3月1日再度宣布降息,时间点也有些超过外界普遍两会后降的预期。
值得关注的是,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陈雨露在两会期间也表示,可能在二季度进一步放松货币政策。
“稳健中性词不是宽松信号
宽松的货币政策是否奏效?这也一直是市场反对者与质疑者的声音。不过,正如同市场经济是动态的,货币政策在面临复杂的经济环境下,效果也必然参次不齐。货币学派代表弗里德曼一直认为,货币供应应该保持一个稳定的增长率从而为经济运行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如果按照弗里德曼的逻辑,至少从现状来看,中国的货币供应也算是充裕的。
银河证券首席总裁顾问左小蕾最新指出,按照既定的货币供应量的增长目标,目前已高出名义GDP增长3至4个百分点,过度的流动性,肯定有害无利。相信货币当局会审时度势,尊重经济规律,适应新常态经济的特点,通过合适的方式,把握既定的货币增长目标,提供经济稳定运行所需要的流动性。短期内,为达到引导信贷利率下降的目标,货币当局在降低基准利率的同时,尤其需要注重疏导利率的传导机制。
与此同时,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前央行副行长吴晓灵最新也强调,近期的降准降息,是为了满足银行间市场适当合理的流动性需要,货币政策没有向宽松的方向发展。
“目前市场对人行货币政策判断为取向变化误区。人民银行一直强调实施中性的货币政策,即货币供应量保持在GDP增长量,加上预计通胀率,再加上2%至3%的不确定性因素的水平上。只要货币供应量控制在这个范围,货币政策就是中性的。吴晓灵进一步指出。
很显然,“稳健是近两年货币政策的主旋律,“稳健也同样是一个中性词。但对外界而言,是稳中有紧还是稳中有松,则往往被解读为货币政策宽松的信号,而一旦市场的风向标以此转向,从之前的经验和教训来看,一般都推涨了资产泡沫。
货币政策不是万能药,否则周小川也不会在达沃斯上说,愿意用更低的经济发展来换取更扎实的经济结构改革。
当然,正因为2015年“稳健的经济增速目标信号,多少让市场中乐观的“放水派颇为不适,一向被政策左右的A股在3月5日当天下降了0.95%、香港恒生指数也下降了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