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漓江进行岸线修复和景观美化。 廖荣生 摄
中新网桂林5月9日电 (范雁阳 李刚 林洁琪)污浊的漓江水重回清澈、裸露的山坡铺满植被、沿岸绿道锦上添花……曾经满目疮痍的桂林漓江流域,逐渐恢复山清水秀,呈现健康发展的态势。那么,漓江“山水画”是如何一步步被修复的呢?
图为漓江风景。 唐艳兰 摄
秀美风光背后之痛
近年来,漓江流域内因大量非法矿山、采石场开采,造成土壤污染,树木被毁,水土流失严重,非法采沙导致河道留下许多大水坑,清澈的漓江水变得浑浊不堪,过度开垦等活动又使得湿地面积持续减少。
“漓江流域属于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土层很稀薄,植被生长难,一旦破坏很难恢复。”广西桂林水文工程地质勘察院原总工程师俞敏说,采石挖山加速了岩溶石漠化进程,破坏了沿岸江洲的蓄水能力。一些污染源可能经过开采口和溶洞进入漓江,造成整个漓江流域生态系统的污染和破坏。
2016年以来,桂林市全力整治违规违法开山采石问题,采石场被依法取缔,相关责任人被问责。通过一系列重拳整治,漓江河道乱采滥挖问题得到了根本性遏制。但一块块“伤疤”已然留下。
此外,漓江流域内的污水直排现象严重,生态环境调查评估与科研监测工作滞后……一系列问题摆在眼前。
图为桂林市暗嵅村采石场生态修复前。 张雅君 摄
修复“伤疤”还原山水
为系统性地推动漓江生态保护和修复,2019年6月25日,《桂林漓江生态保护和修复提升工程方案(2019—2025年)》经广西党委、政府批准同意印发实施,以漓江流域生态保护和修复提升为核心,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统筹推进漓江流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态系统治理。
广西自然资源厅介绍,2019年12月,广西启动实施了桂林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与修复示范项目,其中包括了位于大河背村的桂林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地生态景观修复工程(二期)渔村渔业队修复项目。在保持桂林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地完整性和自然生态原真性的同时,统筹做好岸线修复、景观美化、污水治理、防洪建设。目前,项目已修复漓江岸线450米,修复面积达15638平方米。
大河背村是兴坪古镇的一个渔村,漓江的精华景点的“九马画山”和“黄布倒影”就在村子附近,也曾饱受河水发臭、河床脏乱、防洪堤岸破损等困扰。
随着生态修复项目的落地,渔村的配套设施得到不断完善,污水处理设施、沿岸绿道、文化长廊、旅游服务设施相继建了起来,农家乐再次红火起来。
漓江边采石场遗留下的裸露“伤疤”也因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与修复示范项目焕发了新生。
在暗嵅村采石场修复项目点,施工人员采用堆叠植生袋和覆土种植等方法,种植适应性高、生长快的栾树、葛藤、类芦、芭茫等乡土植物,最大限度地实现生态景观修复原真性。渐渐的,原先裸露的山体长出了绿色,“伤疤”被植物遮挡了起来。
如今的暗嵅村水土流失少了,内涝隐患消除了,村里大力发展砂糖橘产业,村民的生活日渐富裕。
目前,桂林漓江生态保护和修复提升工程进展顺利,已开工6大类工程101个项目,完成投资24.38亿元。得益于此,这几年漓江沿岸生态旅游产业逐渐升温。漓江畔,重建后的逍遥楼绽放光彩,修复好的正阳东西巷古色古香,大圩、草坪、兴坪等一批美丽村庄和历史文化小镇迅速崛起……漓江流域的“生态红利”不断释放。
图为桂林市暗嵅村采石场生态修复后。 张雅君 摄
守护漓江任重道远
“我们不仅要从源头上杜绝滥采乱挖行为,还要从整体上谋划,统筹推进漓江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广西自然资源厅厅长陈建军说。
“漓江流域自然条件的特殊性和生态系统的脆弱性,加之不同单元存在较大的差异性,这给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广西植物研究所喀斯特植物保育与恢复生态学重点实验室主任李先琨指出,漓江的生态保护修复多以单个目标的工程措施为主,往往出现局部治理效果好,但在整个流域内推广运用的整体效果不理想的情况。
此外,漓江流域内有猫儿山、海洋山、架桥岭、银殿山、青狮潭5个自然保护区,但自然保护区之间相互隔离,缺乏生态廊道,物种的基因交流受到阻碍,亟须健全和完善漓江流域生物多样性保护体系。
随着漓江流域重点生态保护区内实行禁伐、禁牧、禁猎、禁养,沿江群众的生产生活受到较大影响,产业结构面临重大调整。如何探索形成有利于生态保护、民生改善、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相协调的生态保护管理体制和规范长效的生态补偿机制,也是开展漓江流域生态保护修复工作中面临的重要任务和挑战。
图为伏龙洲生态修复工程与周边的山水相得益彰。 唐艳兰 摄
作为《桂林漓江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实施方案》项目负责人,自然资源部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袁国华认为,要按照“流域尺度,水体连通,山水(生境)互通,廊道畅通”的思路,全面统筹漓江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持续改善流域内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不断增加优质生态产品供给,不断提升流域资源环境承载力。
陈建军表示,下一步,广西自然资源部门将以解决漓江流域生态环境突出问题为导向,开展土地综合整治、水源涵养与生物多样性保护、水土流失与石漠化治理,进一步优化国土空间格局,提升生态系统稳定、整体功能提升,保护好大自然赐予的这块宝地。(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