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就能改變:維吾爾族石油工人的中國夢

text

新華社烏魯木齊7月3日電

題:努力就能改變:維吾爾族石油工人的中國夢

新華社記者呼濤

熊聰茹

南疆和田,維吾爾族老人巴克·卡德爾守護著一份特殊的榮耀:家裏新磚房最後一間落成那天,他在大樑上用維吾爾語刻上大兒子的名字肉孜麥麥提·巴克。在2500公里外北疆克拉瑪依油田,這個年輕人改變了自己和全家的命運。

茫茫戈壁上,無數橙色的“磕頭機”之間有一個個小紅點在移動——新疆油田公司重油開發公司採油作業五區採油六班班長肉孜麥麥提·巴克和他的班組成員正在其中。

“只有努力才能改變,只要努力就能改變。在新疆這個多民族大家庭,我靠知識和努力改變命運,全家人也走上了充滿希望的道路。”肉孜麥麥提·巴克說。

20年間,他從不會說漢語的南疆小巴郎成長為技能專家,還把四個弟弟都供成大學生,有的還走出國門深造。

23年前,父親趕著毛驢車把他送到縣城,坐上長途客車去2500公里以外的克拉瑪依上技校。23年後,他把父母送到機場坐飛機,去看在澳大利亞讀書的弟弟。

“把他的名字刻在家裏最高的頂梁柱上,就是想讓全家都記住,大兒子給家裏做了這麼大的貢獻。讓他的弟弟們看到哥哥的成績,以他為榜樣。”巴克·卡德爾老人說。

在克拉瑪依這座以石油命名的北疆城市,剛來時身高只有一米四八的南疆小巴郎肉孜麥麥提已經長到了一米七十多。在這裡他有很多身份:採油班長、技能專家、培訓老師、石油技術網站創辦者,也是全市唯一的少數民族普通話宣傳員。

同樣來自和田的妻子在丈夫的支持和鼓勵下,通過了英語專業八級考試,在克拉瑪依一所學校教英語。11歲的兒子把維語和漢語都說得很流利、自然,“特別愛爸爸,因為他每週都帶我踢足球”。

“他剛分來時,我覺得這孩子特憨,但漢語實在不行:別人問他在家排行老幾,他聽到前一個人說‘老二’,就說自己是‘老一’。但是他特別肯用功、有悟性。”肉孜麥麥提的第一任班長景佩江說。兩年之後,肉孜麥麥提就在採油區的青年技術工人比賽時拿回第一名。

如今,肉孜麥麥提的班裏有23名員工,包括漢族、維吾爾族、哈薩克族和回族,其中少數民族員工13位。“我是班長,但我不是少數民族班長。工作的時候,我沒覺得少數民族或者漢族同事誰有什么特殊,希望大家能像紅柳一樣抱團。”他說。

“無論是什么民族,你都要努力把自己更完善,把自己的水準提得更高,也許就會有很多機會在前面等著。大家很尊敬我,是因為我的技術能力,也是因為我願意和大家分享。”肉孜麥麥提說。

目前,新疆油田公司共培養少數民族技能專家兩人,技術能手40餘人,技師、高級技師150餘人。而新疆油田重油開發公司一共有2400名員工,其中超過30%是少數民族,公司鼓勵所有員工結對子,在語言和技術上“一起學,同臺比,共進步”。

“只要用功、用心工作,就能得到更多機會。在這方面,少數民族員工和漢族員工都是一樣的。”新疆油田重油開發公司黨委書記劉超說,在這個多民族組成的公司裏,所有員工都享有平等的技術和崗位晉級的機會。

劉超發現肉孜麥麥提在很多事情上都是“早想一步,先走一步”,進步得特別快。他主動提出和大家分享技術經驗,雖然漢語表達上偶爾還會感到吃力,他就用別的方式展示出來:當別人還在寫板書講課的時候,他已經用上了幻燈片;等到有人開始用投影儀,他已經用上了多媒體教學來給大家講課和培訓。

有人問肉孜麥麥提為什么要那麼用功學習漢語,他會說,“漢語是你在社會中交流和成長的工具。學習好漢語就能把視野和生活圈子擴大,思想才不會那麼偏激,遇到事情也能更冷靜、更全面地思考。”

面對一群來自故鄉農牧民家庭的孩子,肉孜麥麥提舉起一幅照片:那是讓和田人很親切的“千里葡萄長廊”。有個小姑娘怯生生地對他說,“肉孜麥麥提叔叔,你真棒!你說只要我好好學習,以後真能像你一樣嗎?”

“我們都是從同一個地方走出來的,我能做到的,你們也一定能。”他說。(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