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高校怎样防范校园性骚扰

亚太日报

text

大学校园是青春的大观园,但不是与社会隔绝的桃花源。频频曝出的高校性骚扰事件让经历过类似创伤的人愤恨不已,也让社会大众怒火难平。

护林,护住如花绽放的青春,从学校、教师到学生,都有各自的责任和义务。

路漫漫 需要坚持和勇敢

回顾美国校园和美国社会反性骚扰之路,不由人不感慨,这是条坎坷曲折路,砌筑每一点一滴进步的砖石,是很多哭泣和沉默,是更多坚持和勇敢。

迄今在美国,尽管反性骚扰可以援引民权法作为法律保障,但仍然一非刑事罪名,二无清晰界定,许多情况下,“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校方或第三方难以查证。

教授如果遭到投诉,特别那些给学校带来一定学术声望的明星教授,学校一般会更加慎重,由于查证困难,处理起来其实没有想象的那么容易。

据《赫芬顿邮报》报道,2017年,普林斯顿大学知名工程学终身教授塞尔吉奥·贝尔杜被一名韩国女留学生举报两次把她单独叫到家里,对她进行性骚扰。

学校经过两个月调查,认定这名教授“有性骚扰行为”,但只要求他参加8小时培训作为惩戒,本学期仍在授课。

4月1日,美国《高等教育纪事报》报道说,杜克大学社会科学研究所教授威廉·里韦拉去年因数名学生举报性骚扰劣迹失去教职,今年1月转入马里兰大学。在该报披露详情后,马里兰大学即刻停聘。

哈佛大学今年3月曝光的丑闻更加严重:政治学系明星教授、曾任哈佛国际和地区问题研究所所长的豪尔赫·多明格斯因至少18名前学生和同事控诉对她们实施过性骚扰或性侵犯,终于被学校勒令“休假”,本人决定退休。

但是,多明格斯已经72岁。这些指控1979年就开始出现,并且早在1983年,哈佛就因多明格斯性骚扰一名女同事和一名女研究生,“严重行为不端”,给过他纪律处分。

如果当时哈佛立即解除这只咸猪手教职,过去这35年,哈佛校园里,理应明朗干净得多。不仅直接受害者能够避免一段阴郁的人生经历,而且杀鸡儆猴的威慑效应,也会让很多道貌岸然的色狼知所畏惧,有所收敛。

高校女生多 是挑战也是力量

哈佛法学院院报《Harvard Law Record》本月12日发表学生撰写的评论文章说,对前述丑闻“沮丧但不吃惊”。

文章引用了两项调查结果:2015年美国大学协会调查发现:44%的女研究生称她们遭遇过干扰她们学业表现的某种形式的性骚扰。

2017年美国社会科学研究网调查发现,在美国主要的研究型大学,每10名受访女研究生就有一人曾经遭遇教职员工的性骚扰。

这样的比例可以说相当惊人,而从查处情况看,又相当不容易。多数情况下,色狼教授被拉下马,得力于多名学生的实名投诉;而多人投诉从另一方面又表明,色狼教授几乎都是累犯。如果不揭露和惩罚他们,会导致更多学生的青春蒙上伤痛,人生遭到毁坏。

美国是教育大国,也是学位大国。据美国国家教育统计中心网站数据,2017-2018学年,美国高校预期颁授190万个学士学位、79万个硕士学位、18.3万个博士学位。其中,女学士占比57.3%;女硕士占比58.8%;女博士占比52.9%,都超过了半数。

令人印象深刻的是,美国国家教育统计中心这张统计表,是从1869-1870学年起溯的,目前从2015-2016学年起,都只列出预期数据而非实际统计结果,但这种预估数据,一直列示到2026-2027学年。

在第一个有统计数据的学年(1869-1870),美国颁发了9371个本科学位(女学士占比14.7%)和一个博士学位,未颁发硕士文凭。由此下溯,至1981-82学年,女学士和女硕士首次达到半数;至2004-2005学年,女博士首次达到半数。

预期2026-27学年,美国将颁发208.1万个学士学位,其中女学士占比58.0%,92.2万硕士学位,其中女硕士占比60.4%;20.1万个博士学位,其中女博士占比54.4%。

接受和完成高等教育的女性多于男性,至少在美国,已有逾35年历史,且成为长期趋势。在各行各业,越来越多的女性展现她们的智慧和能力,争取曾经可以忽略不计的话语权。

这是美国女性社会影响力上升的重要原因,也是半年多来“我也是”反性骚扰网络运动的重要推手。

零容忍 需要政策、机制和培训

“我也是”反性骚扰浪潮中,美国学术圈暴露了不少问题,同时也以实际案例一再证明零容忍的严惩机制对校园反性骚扰的重要性。

客观上,数十年来,美国高校不断改进反性骚扰机制,出台相关政策、针对教师和学生进行培训,长期积累的许多经验做法均有可借鉴之处。

在美国,许多高等院校设立有“第九条办公室”。所谓“第九条”,根据维基百科,指美国1972年起施行的《教育法修正案》第九条,规定男女学生在体育、数学、科学或其它任何领域都应享受同等机会,禁止接受联邦经费的教育机构有任何性别歧视行为,包括入学、招生、课程设置、职业教育、体育教育等各方面。

美国法庭把破坏平等参与体育运动机会、性骚扰以及对孕妇的歧视等,都纳入第九条。

布朗大学一名化学系硕士毕业生告诉新华社记者,每学期开学和期中的时候,学校都会为学生举办讲座,告知学校禁止师生恋以及学生应当如何应对教师性骚扰。一学年下来,这样的讲座至少4次。

她说,她为本科生当助教时,学校对她进行了同样的培训,内容包括不可以和本科生谈恋爱,不可以和学生一对一单独吃饭、喝酒,即便一师一生单独喝咖啡也不合适。留学期间,她曾数次和教授一起吃饭,每次都是至少两三个同学一起。只在感恩节等特殊节日,教授会邀请学生集体去家里参加派对。

毕业于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材料科学与工程博士马啸介绍说,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教师入职、学生入学时,都要接受相关培训。教师不得对学生性别、性向、残疾、种族进行歧视;异性师生在办公室单独谈事,除非需要保护隐私,通常会把门打开;老师不能对学生使用性暗示或引诱性话语。

学校设立有防骚扰、防歧视、反霸凌的专门机构和举报机制,超脱并独立于各个院系,对学生投诉会进行严肃处理,而学生一般有证据才会举报。他认为,对教授性骚扰学生,一经查实,惩罚应当从重,方能以儆效尤。

加大洛杉矶分校官网发布的《教师指南》明文规定,教师应避免与其“现在的学生”发生性关系,并对“现在的学生”进行了定义:正在选修这名教师所开设课程,或在研究、奖项、论文写作等方面正接受其监督或指导的学生。

这份指南说,师生关系存续期间,彼此间的任何“浪漫”或者性关系都会:

——严重腐蚀师生关系。而维护师生关系,“是所有教师首要的职业责任”。

——在课程中或课堂上,不仅破坏师生关系准则,而且严重损害这名教师其他学生的教育环境。

——在评分、引用、实验室设备使用或其他资源和教育机会等方面,导致这名教师的其他学生控告遭到不可接受的歧视。

——这种关系可能最终导致当事教师被控对学生性骚扰或歧视,并且辩护时处于不利地位。

休斯敦大学明湖分校会计学教授杜晖说,她在美国当教授快20年,从来没有邀请学生单独来过自己家;除非学生特别要求,办公室一定开着门。

她说,在美国,“正经教授从来不会邀请学生单独来自己家。如果教授这么做,学生就会意识到这是一个‘警示信号’”。

“美国大学里有一种普遍的共识,就是师生之间的任何浪漫关系都是一种禁忌。约会你的学生,就丢掉你的工作。(You date your student, you lose your job)。”杜晖教授说。

加州州立大学富勒顿分校人文学院教授刘敬辉曾就此详细咨询负责相关事务的教授。

刘敬辉教授介绍说,学校在聘用新教师时,会告诫不得与学生约会或发生性关系。校方也不鼓励教师和学生讨论个人感情等私人问题,以免给学生带来某种关系特殊的暗示,如果学生要求谈个人问题,可以推荐找学校咨询服务机构。

不仅如此,校方还建议教师要么不公布私人电话,要么告诉所有学生,并注意不打学生私人电话,有问题利用课间或教师办公时间,否则易被误会为“特殊照顾”。

实际生活中,存在学生因不满成绩等原因故意构陷老师的情形,因此教师也要学会自我保护,应在教学大纲中先行写清楚评分细则和标准。如遇学生纠缠,可请其他教师员工在场。

杜晖教授特别提醒说,为人父母者,应该从小就对孩子适当有所提醒和教育,例如不宜单独去异性老师家里,懂得对年长者古怪的要求说不。美国中小学教师如和学生恋爱,因学生未成年,会以刑事重罪论处,等待教师的往往是牢狱之灾。

记者见闻中,欧美国家从幼儿园时起,就会教育孩子懂得背心短裤或泳衣所覆盖身体部位不能被触碰。

目前,在“我也是”浪潮推动下,美国高校对性骚扰的低容忍氛围正在向零容忍转变。

美国藤校宾夕法尼亚大学最近就更新相关规定,禁止该校教师与正在该校就读的任何本科生约会或发生性关系,理由是“不允许非学术或个人关系干扰师生关系的整体诚信”。

诚然,任何制度和规定都堵不住人心的所有漏洞,一刀切恐怕难免会影响一些本质上可能单纯美好的校园恋情。但不管怎样,塑造对性骚扰零容忍的校园机制和氛围,已是所有为人父母者的迫切呼声。

顶着教师光环的咸猪手多一分忌惮,青春就能少一些悲剧,师生关系也能少蒙一点玷污。

(来源:新华国际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