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教师被杀事件之后,法国又发生多起恐怖袭击,严重威胁公共安全。10月29日,在法国尼斯歹徒持刀袭击造成3人死亡;10月31日,在法国东南部城市里昂发生一起枪击事件造成一名教堂神职人员重伤。
从法国外部来看,总统马克龙在教师被杀案后作出一系列表态,比如将事件定性为“伊斯兰激进恐怖主义袭击”,表示坚决捍卫言论自由,不会禁止穆罕默德漫画。马克龙的这番言论使得整个伊斯兰世界对法国的不满和抗议情绪不断上升。土耳其总统埃尔多安对马克龙的言论乃至其个人进行了强烈抨击。叙利亚、利比亚、沙特、孟加拉国、埃及等穆斯林国家爆发反法游行,埃及、科威特、卡塔尔、约旦等国出现了抵制法货运动。从内外两方面看,法国正遭遇西方文化与穆斯林文明之间较为严重的尖锐对立,法国进行的种种反应则加剧了穆斯林群体对于该国以及其所宣扬的价值观念和政治理念的抗拒与厌恶。
长期以来,穆斯林该如何与西方社会和西方文化和谐共处,一直是困扰法国乃至整个西方社会的难题。一方面,欧洲的殖民历史、战后移民吸纳传统以及近年来欧盟周边地区冲突造成人道主义难民涌入,共同形成了西欧各国普遍存在的庞大穆斯林群体。法国的穆斯林人口已经接近600万人,约占其总人口数量的10%,而美国皮尤中心调查预测至2030年和2050年,法国穆斯林人口将分别占总人口的12.7%和18%。然而,穆斯林融入欧洲的主流社会却面临巨大的挑战。一方面,穆斯林在以基督教为中心的欧洲国家生活,将继续坚持其母国的宗教、文化乃至语言上的传统,难以和本土欧洲人一样自然而然地与当地社会互动。另一方面,由于教育程度、经济水平乃至欧洲本土文化偏见的影响,穆斯林在社会经济地位和居住地点上长期处于被边缘化位置,无法融入主流社会也将使其一代代更加抱团及受到“内卷化”的影响,最终使得这种隔阂滋生出彼此之间的偏见和误解,甚至成为极端思想发迹和传播的土壤。
与此同时,自金融危机和欧债危机以来,欧洲遭遇严重的经济和社会挑战。处于社会边缘地位的穆斯林群体受到冲击更大,承担风险和变动的能力更加脆弱,面临的就业和教育等问题也更趋严峻。在此背景下,这一群体的不安全感和失落感随之愈发强烈。穆斯林群体对社会、政府和本土白人的不满情绪日趋加剧,就更加容易受到激进思潮的蛊惑与影响。
然而,法国及欧洲在维护自身政治正确和价值观的过程中,往往以牺牲对穆斯林群体的尊重为代价。比如法国一直强调对穆斯林群体的融合政策,帮助其以“共和国价值”为中心的民族和国家认同重构,但这一进程往往是西方中心的进程,缺乏对穆斯林具体文化观念的考量。同时,西方国家所谓的言论自由、去极端化等提法,往往产生对侮辱和歧视穆斯林以及伊斯兰教行为的纵容。比如法国巴黎2015年发生的《查理周刊》恐怖袭击事件,与该刊长期刊登侮辱伊斯兰教先知穆罕默德的漫画,伤害穆斯林群体感情不无关联。而此次发生教师谋杀案后,马克龙总统和整个法国社会就此次事件作出的反应,体现了法国长期以来在政教分离、言论自由以及去极端化等问题上坚持的“政治正确”,却缺少对伊斯兰教和穆斯林群体的尊重,充斥着高喊普世价值背后的双重标准。
更进一步的是,法国乃至西方正在将伊斯兰教和极端思想以及恐怖主义进行关联甚至划上等号。法国2020年初成立“镇压伊斯兰主义委员会”,是全球唯一成立这种性质组织的国家。此次袭击事件后,法国多家清真寺被关,十几个伊斯兰社团被取缔。可以看出法国政府在去极端化和维护社会安全稳定方面的巨大决心和努力,然而这种直接将极端主义与伊斯兰教挂钩的模式,则进一步引发法国国内的认知发酵以及穆斯林和本土白人群体之间的关系紧张,同时也为这一问题的恶化埋下更大的隐患。
对于法国和整个西方而言,只有深刻反思政治正确背后的“西方中心论”错误思想,真正以平等、开放、包容的态度对待穆斯林以及其他非西方群体,同时在社会经济领域寻找有效措施解决穆斯林群体面临的边缘化问题,才是化解仇恨与误解,消除宗教极端化有毒土壤的必由之路。
(来源: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