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太日報訊】香港推行新高中學制後,修讀中國曆史科(簡稱中史科)的學生不斷減少。據香港《大公報》9日報道,有教育界人士憂慮中史科面臨“亡科危險。香港前高官表示,港府有必要重新將中史科列爲必修科。
中學文憑試被稱爲香港“高考,考生通常會報考4個核心科目加兩三個選修科目,中史科是其中一門選修科目。近年報考中史科的考生人數逐年下跌,2015年有6329名考生報考,較2012年銳減逾1700人,而2010年中學會考(改制前)中,則有多達2.6萬名考生報考中史科。
據了解,在同類選修科目中,香港中學生比較喜歡經濟、化學、生物等科目。有教師反映,中史科內容太深,令學生感到吃力。立法會議員葉建源稱,應仔細了解情況,提升學生修讀中史科的興趣。商務及經濟發展局前局長馬時亨表示,港英時期,殖民政府總教育港人“共産黨很壞,因此他支持中史科成爲必修科,希望年輕人更了解國情。對此,香港教育局回應稱,將檢討課程深度與考評設計,鼓勵更多考生修讀中史科。
觀察者網10日報道稱,中史科被邊緣化的趨勢非“一日之寒。3年前,一項香港“新高中中史科施行狀況問卷調查表明,各中學開設高中中史科修讀人數只有約13000人,而且出現退修潮。
自新高中學制開始以來,香港選修中史科的學生由2009年(第一屆)的12876人大減至2012年(第四屆)的9364人,跌幅之大,令人震驚。值得留意的是,上述只是中四時決定修讀的人數,由于學生可以中途退修,所以到中六應考時,考生人數會有所下降,這由香港考評局和香港教育局公布的數字可見一斑。
第一屆新高中學生到中六時退修人數爲4366人,達選修總人數的34%。第二屆新高中退修人數更多達4375人,高達37%。1999年會考中史科日校學考生有30649人,即每3位中學生有1位修讀中史,但在課程改革後一 直下跌,到最後一屆會考(2010年)時只有26186。及至新高中推行,修讀中史先跌至約13000,現在更降到7000左右,可見修讀人數每況愈下已是不爭的事實,到2013年,每10位中學生只有1位修讀中史。
選修人數日少,退修人數大升,有香港媒體分析其中原因。在呼籲“請爲下一代救救中國曆史科的報道中,香港《文彙報》稱,教育局未把中史列爲初中獨立必修科,向社會大衆傳達了中史科被貶抑的信息。學生在初中未有全面接觸中史,部分學校以科目綜合爲名,用西方角度和英國語文教授中史,學生在高中時自然不會選修。更甚者,教育局設計的高中中史課程內容太廣太深,要學生修讀上自西周封建,下至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數千年曆史,遠超學生的能力。再者,6個選修單元,如宗教史、制度史、地域資源等,不但索然無味,而且內容艱深,同學難以應付,自必不斷退修。至于考評局設計的試卷,內容和形式以長問答爲主,接近昔日預科程度,絕非一般中學生可以應付,而且校本評核要求繁多,新一代怎不望而卻步。
針對媒體的質詢,香港教育局不得不出面澄清解釋。《香港商報》日前援引香港教育局的說法稱,回歸後,所有學生均有修讀中國曆史。回歸前中國曆史科在初中只是“文法中學和“工業中學人文及社會科目中的選修科,而“職業先修學校不設中史科。回歸後,教育局重視中國曆史教育,課程發展議會在課程文件《學會學習——課程發展路向》(2001)中列明所有學生在初中必須修讀中國曆史,而所有中學不論用什麽模式教授中國曆史,亦必須平均每周提供約兩教節教授有關內容。
香港教育局稱,2014/15學年,392間中學(88.29%)在初中設有獨立的中史科,即課程內容按皇朝順序編排,讓學生認識曆代治亂興衰的變化;另外52間中學(11.71%)以其他課程模式教授中國曆史,包括開設曆史與文化科(連結中、世史),以中史爲主軸,並作中外對照;及開設綜合人文科,按不同主題來組織中國曆史與文化的內容。
高中方面,中國曆史科向來都是獨立的選修科。這在回歸前後、以至實施新高中課程後均是獨立的選修科,從來沒有改變。根據2013/2014學年的資料,約有90%的學校在高中課程開設中國曆史科,即大部分香港中學均開設高中中國曆史科。
香港教育局還表示,高中通識教育科的設立不是代替中史。初中學生現時可以透過不同學科(如中國語文、中國曆史、地理、生活與社會等),以及德育、公民及國民教育活動等爲學習中國曆史、文化及國情建立穩固的知識基礎。至于高中學生,亦可透過不同的核心及選修科目認識中國的曆史文化及當代國情。例如:透過中國語文科培養對中華文化的認識;透過地理科認識和了解中國在農業、制造業、城市發展等方面的發展,以及所面對的問題;透過通識教育科學習與“現代中國相關的不同議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