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日本沒有沙塵暴?

亚太日报

text

編者按 : **亞太日報特約新華社駐韓國首席記者、前東京分社社長冮冶(圖),撰寫獨家專欄“舊聞新讀:日本鏡像(點擊閱讀)

。回味其前後長達13年旅居東京的工作和生活** 。

這些天,北京又現沙塵暴。東亞大部分地區遭受沙塵暴襲擊,與我們隔海相望的日本也難倖免。

在駐日期間,確實也遇到過沙塵天氣,空氣不像平日那麼透徹,汽車上能看見有一層薄薄的黃塵。但這樣的日子並不多,日本空氣的潔淨度很高,在天氣晴朗的時候,在東京的高層建築上,能看到百餘公里以外的富士山。

2006年4月16日,北京遭受了當年最嚴重的一次沙塵暴襲擊,據說第二天一早,全北京降下了超過30萬噸的黃沙。兩天以後,沙塵暴漂洋過海,顆粒大的沙塵墜入海裏,剩下的微細沙塵漂到日本列島,從九州到東北都觀測到了沙塵天氣。東京都內通常能見度在二三十公里,可那天降到7公里,東京塔以及高層建築被籠罩在朦朦的黃塵中。

《讀賣新聞》晚刊那年5月份的一期週末兒童版曾登載一篇介紹沙塵暴的文章,文章的最後有這麼一段文字:日本現在不像其他國家那樣沙塵暴受害嚴重,但“地球環境問題沒有國界,這是一個各國應攜起手來共同考慮解決的問題。

的確,日本四面環海,綠色植物覆蓋率高,沒有造成沙塵暴的地理條件,受害很有限。在日本很少聽說“植樹造林這個詞,有的倒是“填海造地,從南到北整個日本列島,幾乎看不到裸露的土地,所以日本浮塵很少,到日本的觀光客一個星期不擦皮鞋(旅遊鞋)也不至於有礙觀瞻。說日本是“無處可栽樹的國家似乎不過分。

但是,在我們這個地球上,“無處可栽樹的國家可不僅有日本,而能夠跨越國界幫助鄰國栽樹的人,恐怕日本人最多,起碼我們從報導中所瞭解的是這樣。

遠山正瑛晚年獻身于治理中國沙漠。圖為內蒙古鄂爾多斯庫布齊沙漠中段恩格貝,當地政府為表彰其貢獻而特地建立青銅雕像。

在幫助中國人民治理沙漠的人當中,我們應該永遠記住情系中國沙漠綠化的日本老人――遠山正瑛。老人2004年2月去世,享年97歲。從上個世紀70年代初開始,就著手中國的沙漠綠化研究。80年代以後,成立了日本沙漠綠化實踐協會,向中國派遣沙漠開發日本協力隊。90年代初期,當時已84歲高齡的遠山先生被聘為恩格貝沙漠開發示範區的總指導。據說,老人在中國創下了10多年的治沙業績,足跡遍佈新疆、甘肅、寧夏和內蒙古。老人帶領志願者栽樹約300萬棵,志願者參加人數累計335批6600多人。在日本,老人大力宣傳治理沙漠的意義,治理中國沙漠也是保護日本的環境。1998年他榮獲了我國政府頒發的友誼獎。

像遠山這樣的日本老人可不止一位,我的前任分社社長王大軍在上個世紀80年代初結識的菊池善隆先生,也為中國大地的綠化以及中日兩國人民的世世代代友好付出了全部精力。從1973年起到80年代初的近10年間,老人向中國無償提供了360多公斤櫸樹種子,樹苗達兩萬株。老人有一個心願,就是將這些種子和樹苗種到中國大運河畔,形成一道象徵和平的綠色長城。為中國的綠化,老人搭進去幾千萬日元的積蓄。從1986年起,老人每年組織日本人“贖罪捐植訪華團去南京植樹,每次都帶去幾千株樹苗。就是在老人1990年去世後,這一“贖罪捐植活動仍被日本友人繼承了下來。

去年5月,在長城腳下,中日誌願者千餘人開展了大規模的植樹活動。北京市政府與日本永旺集團合作舉辦的這項活動已進入第11個年頭。10年間,兩國志願者在延慶縣八達嶺長城沿線共同栽植了80多萬棵樹。

沙塵暴在越來越頻繁地肆虐,跨國界的植樹造林活動在展開,改善地球環境已成為人類共同應對的課題。那些長期志願幫助中國治理沙漠、植樹造林的國際友人,不正是我們這個時代的“綠色白求恩嗎。

作者簡介

冮冶新華社高級記者

畢業於北京外國語大學,長期從事對日報道及國際新聞報導,曾三次作為新華社記者常駐東京。

歷任新華社國際部亞太新聞編輯室主任、新華社北美總分社(紐約)中文編輯室終審發稿人、國際部發稿中心編委、東京分社社長。

現為新華社首爾分社首席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