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不悶 | 美人依舊

亞太日報

text

文 | 亞太日報特約記者 李豫川 (駐香港)

寶石藍絲緞背心外搭白色小西裝,一抹桃紅色口紅,眼前這位優雅精緻的女士就是吳海燕,經典電影《海霞》的女主角,這位風靡了一個時代的女明星,風采依然。一個初秋的午後,在深圳鄉間一顆老樹下,光影斑駁中就著兩杯紅茶,海燕女士與我開始了一場關於“歲月”的對話。

在深圳碧嶺山莊的一棵老樹下,海燕女士與我飲茶聊天。 李豫川 攝

“你們幫過我!”海燕朗聲說道。原來,十多年前,她曾在香港參與籌拍一部電視劇,一直記得在那段日子裏,新華社香港分社給予她的幫助。她說,人貴在懂得感恩。

視感恩為珍貴品質的海燕,對深圳也充滿了感情,她愛這裏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儘管這裏給她的最初印象是:面朝大海,一片荒涼。

《海霞》風波沒有過不去的火焰山

1974年,海燕在深圳寶安一個小漁村,拍攝了她的電影“處女作”《海霞》。影片以60年代初東南沿海的漁民生活為背景,講述了一群女民兵的成長道路,以及她們亦漁亦武、保家衛國的戰鬥生活。

電影《海霞》劇照

為了展現漁村姑娘不懼風雨、不畏勞苦的氣質,來自上海的都市少女海燕在海島上隨著真正的女民兵一起生活和排練,半夜爬山拉練,磨破了腳,刮傷了手,不畏艱辛,最終在影片中奉獻了極為精彩的表演,成功塑造了“海霞”這一家喻戶曉的熒幕形象。

兩年後,影片製作完成,所有主創都很興奮,大家夾道歡迎前來取片的人。那天,北影廠裏人聲鼎沸,熱鬧非凡。忽然,這熱鬧被打斷了,上級機關派來的兩個人從一輛“紅旗”轎車裏出來,“命令”主創們到攝影棚集合。啪、啪,探照燈被打開,他們厲聲問,片子是誰傳出去的。變化來得太突然,眾人不知所措,一個年輕人甚至嚇得哭出聲來。僵局之時,電影《海霞》的導演之一兼主攝影錢江站了出來,說是自己傳出去的。

錢江是中共隱蔽戰線“龍潭三傑”之一錢壯飛之子,在其父親犧牲後被接到上海上學。海燕憶說,與許多烈士孤兒一樣,錢江對鄧穎超媽媽感情深厚。烽火歲月,鄧穎超經常到上海探望這批特殊的孩子,關心他們的成長。因為周總理說,新中國成立後需要自己的藝術,錢江選擇了從事電影。

在山莊的樹下暢聊,海燕女士很開心。 李豫川 攝

拍完《海霞》,錢江像往常一樣去看望鄧媽媽,閒聊時說起了這部電影。作為文革期間第一部用美國伊斯曼膠片拍攝的電影,鄧穎超興致頗濃,成為了首個觀影者。昂貴的膠片完美地呈現出海島的碧海藍天。年輕人熱愛家鄉、保衛家鄉的青春故事感動了鄧穎超,隨後,她介紹給總理看,總理又推薦給了鄧小平。

江青知道後很不高興,錢江遭了殃,還不到20歲的海燕也陷入了漩渦中,被要求揭發“壞人”。她被關在樓裏不許下來,接受輪番審問。海燕牢記家中長輩的教導,做人要正直,對自己不知道的事情絕對不能亂說。“桌上一張白紙,但我就寫不出一個字!”如今,海燕老師說起那段灰色的日子,聲色間仍飽含倔強。

“不配合”的吳海燕隨後遭到了更大規模的批判,並被送至福建農村參加勞動改造。“人年輕時經歷的坎坷受益一生啊!”40年後,在深圳明媚的陽光下,曾經的艱難化作了只言片语,她說,“人生沒有過不去的火焰山。”吳海燕說自己是“一根筋”,所有的坎坷教她明白,人一輩子該怎樣活,老老實實做人,老老實實演戲。

出身名門倔強青春

1984年,曾經的寶安漁村已變為深圳特區。吳海燕第二次在這裏拍攝電影,扮演一個在改革開放大潮中奮力搏擊的現代女性——一個女人隻身創業,受得住臭氣熏天的飼養場,開著大貨車進進出出送貨,下班後還自學英文。吳海燕偏愛這種滿是正能量的角色。為了塑造角色,原本膽小的她駕著摩托車一遍遍在路上“瘋騎”。

本文作者與海燕女士。

原本的採訪不知不覺變成了一場推心置腹的“聊天”。海燕語速徐緩,語調堅定,優雅從容。出身優越,幼時的海燕因嬌氣被家人戲封為“淚腺大師”。11歲時,特殊的歷史原因令家庭發生變故。父親吳石堅(著名戲曲評論家、劇作家)身陷劫難,行動不便。在小海燕心中一向高大偉岸的父親轟然倒下,她清楚,自己必須獨立、自強。

而這個家族的基因裏就鐫刻著堅韌。抗戰時,奶奶因不想留一分一毫給日本人,親手點燃了自家的莊園,站在山頭上看著莊園燒光後,毅然轉身跟著老百姓去討飯。外婆在解放前救濟了不少進步人士,被叫做“革命老媽媽”。堅強的外婆告訴孫輩們,一切終將過去,逆境時更不能放棄自己。想起40年前父母親被打倒後,外婆有家不能回的絕望眼神,海燕哽咽了。“家庭給了我做人的‘傲氣’,所以我很倔強,認定自己,不隨波逐流。”

無悔“錯失”《廬山戀》 遵從本性做好自己

因為對電影藝術執著的追求,海燕“錯失”了80年代紅透中國的電影《廬山戀》。她氣質清雅,非常符合《廬山戀》的角色。面對《廬山戀》和《滿山紅葉》的同時邀約,她選擇了後者——詮釋一個從普通農村姑娘成長為女船長的故事,她認為更具挑戰。面對《廬山戀》的巨大成功,海燕說,其實無所謂“錯過”,作為演員詮釋角色是第一位,一顆平常心,遵從本性,做好自己。

海燕女士正在拍攝的電視劇《宋慶齡》劇照

也正是這遵從本性,在很長一段日子裏,海燕“隱身”了。“社會好像迷失了方向,失去了好些美好”,海燕堅持著自己的標準——不對的事情不能做。面對社會變化,她無法說服自己去適應新的“遊戲規則”,去接受與自己價值觀不同的劇本。於是,她選擇出國留學,在躲避現實的日子裏,她上課、畫畫、讀書、創作。

在海燕心裏,做人要有是非觀,當藝術家要有良心。中國老一輩藝術家的敬業精神,他們嚴於待己、寬以待人的作風深深影響著她。如今,中國文藝又迎來了發展的春天。對此,海燕歡欣鼓舞,希望通過自己的藝術創作,宣導正確的社會價值觀:“中國是從苦日子裏走出來的,要珍惜,要感恩!

歲月流轉,又是一個秋,老樹下,茶香正濃,走過六十年風雨人生的她,美人依舊。

香港不悶·李豫川 作者簡介

李豫川,成都人。

埃及解放廣場洶湧的人潮,利比亞班加西此起彼伏的槍聲,這一切讓我體會到“記者”的含義,明白了用筆書寫的意義。在埃及兩年工作的經歷,也讓一個嬌憨的女孩踏上了自我發現的旅程。

2013年春天,惜別古老的尼羅河,來到維多利亞港畔,中東的轟烈已成雲煙,眼前展現的是“東方之珠”的動感。我喜歡漫步於港島上環的古老街巷,在市井小店裏品嘗鮮蝦雲吞。幸福,其實就這麼簡單而實在!

在香港,我遇到了更好的自己!

一盞復古燈、一台筆記本,我享受在香港的夜裏碼字,記錄不是為了刷新自我的存在感,或證明在熱點、重大事件中的“我在場”,而只是源於一顆熱愛“寫字”的心,一股想要分享美好的勁兒。我的字裏行間,只想體現那些豐富的人、有趣的事、真實的日子。

當你刷完屏,能輕輕歎一句,“噢,香港原來是這樣!”,這便足夠!香港不悶,也許比你想像的更豐富!

來吧,讓我們一起品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