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杭州6月29日電
題:浙江仙居:弘揚“慈孝”求解留守老幼難題
新華社記者曹典
“節假日與父母團聚”、“定期帶父母體檢”、“每年陪伴父母外出旅遊一次”、“給父母購買合適的保險”……浙江省仙居縣萬竹口村頭,張貼著十條“贍養父母要求”。
“做到這些,有可能被評為村裏的‘十佳孝星’,入黨、選村幹部、批宅基地都能優先,貸款還有優惠。”萬竹口村老人協會會長陳衡榮說。
仙居是浙江省的勞務輸出大縣,全縣50萬人口中,17萬青壯年在外工作,留守村中的大多是老人和兒童。如何更好關愛農村空巢老人和留守兒童是中國城鎮化進程中各地普遍面臨的難題。
近年來,仙居建立慈孝基金、推出慈孝貸款、評選慈孝之星……通過各種方式弘揚“父慈子孝”的中國傳統文化,希望舉社會各界之力,讓留守老幼得到更好照顧。
穿行在萬竹口村,幾乎看不到年輕人,三三兩兩的白髮老人坐在房前樹下聊天、打牌、做手工。時近正午,87歲的老人王桂花起身走進村裏的“慈愛食堂”,59歲的“掌勺”俞雪娟已準備好豆角和土豆,正待下鍋。
“經常來這兒吃飯的老人有十六七個,最大的91歲。”俞雪娟說,雖然身體好的老人也會自己做飯,但有食堂在畢竟是個保障。
陳衡榮告訴記者,“慈愛食堂”運行的費用一方面由老人自繳,另一方面來自村中的慈孝基金。慈孝基金主要由本村在外經商務工的青壯年自發捐贈,專門用來改善村中老幼的生活,目前已達35萬元,由幾位主要捐款人管理。
不僅在萬竹口村,據介紹,目前仙居已建立縣鄉村三級慈孝基金共計5000多萬元,用來為老年人舉辦生日會、定期慰問、建設社區居家養老服務中心等。
此外,仙居的一些企業還設立“員工孝基金”,鼓勵員工為父母“存孝錢”。
仙居縣農村信用合作聯社主任羅洋明介紹,自願參與孝基金的員工,每月從工資中扣掉200元,企業再補貼200元,一共400元按時打入員工父母的賬戶中。
“有時當面給父母錢他們不要,或者一忙就忘了給,這樣就像定期給父母‘發工資’一樣,他們也沒機會推辭了。”羅洋明說。
在仙居縣路北村,從2004年開始義務照看留守兒童的王雪娟被評為仙居縣的“慈孝之星”,如今,她被40多名孩子親切地稱作“王媽”。
每逢週末,這些缺少父母關愛的孩子便會聚到王雪娟開辦的“東籬之家”,在這裡看書、寫作業、與“王媽”談心、用電腦和在外地的父母“視頻聊天”,而王雪娟則為孩子們準備好牛奶、水果,為他們做好午飯、晚飯。
“東籬之家一年開支最少也要6萬元。”王雪娟告訴記者,目前她夫妻二人和兒子的月收入,加起來也才一萬多。
為弘揚慈孝文化、讓踐行慈孝者得實惠,仙居不久前推出了“慈孝貸”,以慈孝行為作為信用貸款重要憑證之一,面向當地的慈孝家庭、慈孝之星等發放專項貸款,實行利率優惠。這幫王雪娟解決了燃眉之急。
“給我的額度是25萬元,我總共貸款23萬元,本來利息要2萬多,現在能免掉一半。”王雪娟說。
此外,仙居縣在幹部選拔任用、年度考核中嚴把“慈孝關”,去年村級組織換屆選舉,已明確把“不慈不孝”的對象列為不宜參選人員;縣裏還編寫課本,講述身邊人的慈孝事跡,將慈孝教育納入中小學課堂。
在路北村,記者遇到了77歲的退休老人孫世一,他和老伴一起,揣著降壓藥和80多幅字畫,不遠萬里從山東來到仙居搞義賣,然後將善款捐給王雪娟的“東籬之家”。
“我就是要一把年紀親自來,才能讓別人更關注、更感動。”孫世一說,慈孝是中國優秀的文化傳統,每個人都該身體力行、將愛心傳遞下去。(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