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太日報 虞超】身為全球首屈一指的金融中心,香港一直以其獨特的魅力吸引著來自世界各地的金融投資者,而隨著創意與創投之風日盛,這顆美麗的東方明珠,也開始邁出自己的創客之路。
立足本地的創客群
香港創客和內地創客相較,會有更濃郁的本地特色。據香港國際創客節籌委會主席,香港智慧城市聯盟召集人楊全盛介紹,香港創客與當地的優勢產業結合緊密,如醫療,金融,旅遊等行業。香港擁有全球第一個電子病歷交換條例,在病歷交換和個人隱私間實現了較為完美的平衡。“據統計,香港有95%的病歷被收納於同一個系統內,香港創客將借助大數據,雲計算等技術,在疾病防禦,新藥品和新型治療方法等領域進行相應的創新。”
香港國際創客節籌委會主席楊全盛
楊全盛認為,香港創客在本地優勢領域,如金融、旅遊方面也大有可為。例如香港原本是傳統的三大國際證券交易市場,但香港的金融科技發展速度緩慢。“如何同國際金融平臺相結合,是當下香港創客需要思考的問題。香港還有潛力,可以充分發揮連接內地與西方的‘窗口’優勢。”楊全盛信心滿滿的說。
推動陸港創客的積極互動
香港于2015年成功舉辦了第一屆香港國際創客節,吸引了來自内地以及全球的知名創客團隊。楊全盛表示,近幾年内地的創客群體發展速度迅猛,“内地年輕人在創新創業上有著非常大的熱情,而香港創客則有著豐富的想像力。”他笑稱,香港有很多dreamer(夢想家),而内地則有很多的entrepreneur(企業家)。“有dream(夢想)是好事,但不一定能成就一家好的企業;當然,成為一個好的entrepreneur也必須要有開闊的思維,否則個人和企業的發展空間必然受限。”
香港特首梁振英出席了首屆香港國際創客節
“創客”一詞最初源自英文單詞“maker”,是指一群有動手能力,而且做出來的東西能夠滿足一定痛點的人。“Maker做出來的東西不一定是為了賺錢,可是entrepreneur是為了賺錢的,到底是讓年輕人做maker還是entrepreneur,這是困擾香港人的一個大問題,”楊全盛說,“‘創客’的英文現在已經變成了‘Innovation entrepreneur(創新企業家)’了,但是我更喜歡中文名稱‘創客’,因為年輕人的創新不應該太有功利性,能夠動手做,充分發掘他們的創意和好的點子,這才是創客節舉辦的初衷。”
楊全盛認為内地,尤其是來自深圳的創客特別擅長硬創,而香港的優勢在於軟件,未來兩地間的軟硬件結合會非常緊密。他說:“深港兩地不是相互競爭的關係,而是優勢互補。深圳的產品在國際市場推廣需要借鑒香港的成熟經驗和專家幫助,而香港在硬件製造方面需要深圳的協助。兩地優勢如何有機結合也是留給創客節思考的問題,本屆創客節,主辦方特別開設了‘香港+future’深圳分論壇,力求進一步促進兩地的合作與融合。”
創客的培養離不開教育
香港在最近一兩年正在大力推廣STEM教育(即Science——科學,Technology——技術,Engineering——工程,Mathematics——數學四個單詞的縮寫),STEM教育的重中之重就是培養孩子的動手能力,而不再是像過去那樣以考分定勝負。雖然現階段港府也在摸索如何具體實施,但STEM已經成為未來香港教育發展的趨勢。楊全盛說:“比賽和考試同樣能考察個人能力,但是考試有標準答案,比賽結果卻‘沒有最好,只有更好’。以賽代考,不僅鍛煉動手能力,可以充分發揮孩子們的創意,因此是值得鼓勵的。”
香港創客節的舉辦,同樣是為了充分發揮香港年輕一代的創意和創新能力,讓更多富有激情的年輕人投身於創新創業的大潮中。楊全盛說,“香港年輕人從高校畢業後並不愁找不到高薪厚祿的工作,因此即使有好的創意也不願貿然投身到初創型企業中;同樣,一個初創型企業也並不具備太多(薪金上)吸引人才的實力,唯一能讓年輕人有激情,有想法又願意投身創業大潮的方法,就是從觀念上進行改變。”
在斯坦福有一個關於剛畢業大學生就業意向的問卷調查,超過20%的人表示畢業後會做專業類人士,近30%的人想創業,同時還有近一半的受訪者表示要去初創類企業,和企業一起成長。“雖然在香港也有類似的調查問卷,但壓根沒有‘和初創型企業一起成長’之類的選項。”楊全盛略有些遺憾的說:“香港人缺乏這種(和初創企業共同成長的)觀念,年輕人只想去大公司打工,殊不知經過十年發展,大公司或許很難出現質的飛躍,而花十年時間去一家潛力十足的初創型企業,不僅企業的發展速度迅猛,個人的社會地位,財富與資源積累也都遠勝過在大公司任職的人。在矽谷附近,這種文化的氛圍非常濃厚,因此初創型企業可以吸引到一流人才。”
楊全盛表示,創客產業需要大量人才,不可否認香港在醫療,金融,旅遊等行業的人才資源豐富,但香港創客要發揮本地優勢和互聯網思維,背靠祖國這個強力後盾,將幾大優勢結合,大踏步向前發展,這是今年香港國際創客節的中心思想。
創客節的新氣象
一個地方的創新文化要做好,人才的培養不僅僅要立足於能力,興趣、觀念都要進行培養,僅憑創客節也許無法勝任,但貴在香港已經走出了第一步。“和上一屆創客節不同,本屆活動的主辦方希望看到更加深入的思想碰撞。結合香港的優勢產業與年輕人的思維方式,讓年輕人看到在互聯網思維和創客思維的碰撞下,香港的優勢產業有哪些可為之處,”楊全盛說。
此外,本屆創客節與往屆最大的不同之處將在於主講嘉賓普遍年輕化。楊全盛表示,“嘉賓的年紀太大,思維方式不可避免的和年輕人產生‘代溝’,要讓香港的創客感覺到,年輕的創業者中有大量的成功案例,讓他們樂於接受創新創業的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