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绘“一张图”密织“安全网”筑牢“避风港”——达州市达川区景市镇人民政府探索地灾防治“三位一体”新路径

APD NEWS

text

四川省达州市达川区景市镇幅员87.3km²,人口3.4万,作为全省地灾防治重点镇,现有隐患点位23处,受威胁群众254户798人。近年来,在达川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该镇坚决扛起“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政治责任,创新构建“查、防、治”三位一体防控体系,以一张蓝图定路径、一张责任网保落实、一处避风港暖民心,走出了一条科学高效的地灾防治新路。

一、精绘“作战蓝图”,下好隐患销号“先手棋”

景市镇坚持规划引领,为地灾防治谋定长远之策。 一是全域摸排“清底数” :组建专班开展“拉网式”踏勘,动态更新342户1070名受威胁群众“一户一档”精准管理台账,锁定避险场所、路线等12类关键信息,确保隐患无遗漏、对象无差错。 二是挂图作战“明路径” :创新编制《五年销号规划分步实施图》,运用“四色标注法”清晰呈现28个地灾点、4处转移安置点的治理时序、责任主体与进度要求,构建“一图读懂”作战体系。锚定“三步走”目标(2025年汛前攻克突出隐患、2027年重点突破、2029年全面销号),分类实施工程治理、监测销号与整体搬迁。 三是靶向攻坚“减存量” :积极向上争取项目资金3000余万元,包装申报治理项目19个。目前,其中该镇柳树湾村等5个点位成功销号,高庙村李家老屋等6个点位正实施排危治理,最大隐患点纸槽沟治理工程即将完工,累计减少受威胁群众近300人。

二、密织“五级责任网”,筑牢生命转移“安全堤”

景市镇创新责任机制,确保群众避险转移万无一失。 一是包保全覆盖 :建立“区统筹—镇调度—村落实—社联动—户包联”五级责任链条,实行AB角互补机制,50余名镇干部“一对一”包保,确保责任到人、无缝衔接。 二是响应高效化 :依托200人专业应急队伍,建立“预警自上而下、险情自下而上”双向联动机制。2025年开展应急演练50余次,高效处置隐患100余处,极端天气下实现群众转移“应转尽转、应转早转”,累计安全转移超6000人次。 三是巡查无死角: 严格执行“定期查+突击查+专项查”制度,汛期每半月全覆盖走访,结合“民情户户通”活动解决诉求151条。运用“水印打卡”“电话核验”“举报有奖”等方式,破解群众私回、心存侥幸等问题。

三、筑牢“暖心避风港”,传递安置保障“民生温”

景市镇聚焦安置保障,让避险群众安心更暖心。 一是盘活资源“优保障” :创新“改造闲置资产+新建扩容”模式,盘活文家场村原牛家庙小学等3处闲置资产,打造“拎包入住”式安置点,可随时容纳200人紧急避险;新建大垭社区820㎡标准化安置点,配套完善设施,新增150人安置能力,实现“花小钱、办大事”。 二是分类施策“纾民困” :构建“就近转移+自主安置+集中避险”三级体系:对78名老弱病残群体落实“1+1”就近结对安置;为41户有车家庭推行“场镇转移备案制”,实现自主转移零差错;其他群众集中安置于4个标准点位。今年汛期已集中安置2000余人次,分散安置3200余人次。 三是人文关怀“显温度” :严格落实25元/人/天临时生活补助,累计发放近20万元;常态化开展“送温暖”慰问活动10余次,发放物资价值10万元以上;提供心理疏导、就业指导等服务80余场次,真正兑现“安置一人、安稳一家”的庄严承诺,让安置点成为风雨中的“温馨港湾”。

景市镇以“一张图”擘画长远,以“一张网”守护平安,以“一处港”传递温情,将地灾防治的艰巨压力转化为护卫民生的强大动力。其创新实践不仅为达川区筑牢了地灾防线,更以“景市样板”为全市地质灾害综合治理贡献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宝贵经验,生动诠释了“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深厚情怀与使命担当。

采编:王建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