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太日報訊】今年7月1日,是香港特別行政區成立18週年的日子。如同人的青春年華,18歲的香港特區英姿勃發,卻也面臨“成長的煩惱”。
除了民主發展進程因反對派議員阻撓而受阻,競爭力下降、科技創新動能不足、貧富分化現象嚴重等經濟、社會問題也日益凸顯。撫今追昔,大多數港人在省思:這幾年政治爭拗是否蹉跎了香港轉型發展的良機?香港原有的優勢還能否保持?香港未來將何去何從?
共識:凝心聚力發展經濟改善民生
6月25日,週四,一個普通的工作日。在金融機構工作的香港市民邱先生像往常一樣路過添美道去中環上班。看到立法會大樓外“佔中”示威者留下的帳篷已被清除,街道恢復整潔模樣,他松了一口氣:“‘佔中’不會回來了!”
去年長達79天的“佔中”造成的混亂場面,讓邱先生至今仍心有餘悸。“它搞亂了香港,沒有人得益。”
非法“佔中”重創香港,首當其衝的是旅遊業和零售業。據香港旅遊發展局統計,今年前四個月,來自其他國家或地區的遊客同比下跌4.4%,內地訪港遊客僅同比上升6%。而之前幾年的同一時段,內地遊客一般是按年上升15%至30%。
李先生是尖沙咀漢口道一家做內地遊客生意的珠寶店負責人。談起“佔中”,他就搖頭嘆氣:“‘佔中’一來,銷售額立刻跌了三四成,每天都要賠錢。希望這種事不要再發生了!”
張女士一家四口住在深水埗一間不足10平方米的劏房裏。7歲的大女兒睡在上鋪,被褥旁邊是儲物箱,寫作業都沒有空間。下鋪則是媽媽、3歲弟弟和2歲妹妹的棲身之所。張女士剛與丈夫離婚且沒有工作,一家人除申請政府綜援,每月都要借上約2000港元的債務。
張家是香港貧困家庭之一。雖然香港2014年人均GDP高達37777美元,但貧富分化嚴重,基尼系數已逼近聯合國規定的0.6的危險線,現有貧困家庭45萬戶,貧困人口117萬人以上,貧困人口率達17.6%。
紓解民困、縮小貧富差距,是特區政府近年來的施政重點。但立法會裏反對派議員頻繁“拉布”(冗長辯論,拖延表決),阻礙政府施政,讓不少經濟民生改善措施舉步維艱,許多公共工程延期擱置,額外開支暴增。2014年,特區政府提交的成立創新及科技局議案雖獲立法會通過,但財委會未及時批准撥款,導致議案失效。業界人士嘆道,香港的科技創新本就落後,如今一誤再誤,不知何時才能彌補損失。
香港理工大學中國商業中心主任陳文鴻認為,構成競爭力的重要元素例如人才與科研,香港均很缺乏,原有產業亦逐步萎縮,現單靠股票市場支撐,“‘老本’丟了不少,創新又不做,只是坐等運氣來。”
專家指出,香港經濟發展存在結構性問題,包括產業結構單一,欠缺長遠競爭力;土地供應失衡,房地產價格高企;創新產業無足夠資金與動力,市民創業意欲較低;交通運輸基礎設施建設緩慢,難以滿足需求。此外,部分港人的視野日趨封閉,不再保持開放的胸懷也令人憂慮。
中國社會科學院日前公佈的《中國城市競爭力報告》顯示,香港曾連續12年高居的“全國最具競爭力城市”地位,已被深圳取代。這敲響了香港喪失領先地位的警鐘。
對此,多位香港政商學界人士指出,幾年來香港政治爭拗不斷,是競爭力下跌的主因。在“後政改”時期,香港社會應息紛止爭,集中精力發展經濟,改善民生。
在政改法案表決次日,特區行政長官梁振英宣佈,政府將優先向立法會提交11項關乎民生和經濟的撥款申請。這一措施立即受到社會各界的普遍肯定與好評。
“香港公民行動”6月底公佈的一項調查顯示,78%的香港市民盼未來致力發展經濟民生。“香港公民行動”主席陳財喜說:“社會應聚焦經濟民生,追趕過往錯失的時間。”
亡羊補牢,奮起直追,已是當下香港民心所向。邱先生說:“雖然普選法案沒通過,但日子還要過,香港還要繼續發展。”
**優勢:豐厚“本錢”有助重新出發
**
2015年評選出的首屆十大傑出“新香港青年”中,原籍南京的伍晶當選。5年前,抱著對香港市場的信心,在香港完成學業的她和丈夫開了一家國際禮儀公司。如今,夫妻倆的禮儀培訓生意越做越好,從最開始的一節課只有4名學生,到現在每堂課有50到60名學生。
在香港這個寸土寸金的地方,創業無疑需要面臨高成本的壓力。伍晶說,除了自身努力,香港這片土地給他們提供了良好的成功條件。
“香港是個適合創業的地方,在這裡成立公司手續簡單,政府也會提供便利的條件。”伍晶說,“競爭和機會相對也很公平,我們就算是新公司,也有很多大公司邀請我們報價。我們對香港的未來有信心,這裡還有許多商機可以開拓。”
誠然,香港仍是中國最國際化的城市,背靠祖國、面向世界的獨特優勢明顯。過去半年,香港GDP增速約2%,與同類型的發達經濟體相較,這樣的增速還算相當穩健。香港去年的CPI為3.5%,暫無高通脹之虞,也無通縮之憂。
從就業來看,香港失業率過去一段時間長期維持在3%左右的較低水準。全球最大會計專業團體之一澳洲會計師公會6月底發佈的調查顯示,在接下來的6個月,香港就業前景良好。43.6%的受訪者表示,他們的公司將會增加在香港的員工人數,這是自2012年首次調查以來最明朗的就業前景。
“沒有普選不代表香港沒有出路。香港的實力還在,制度框架還在。”全國港澳研究會副會長王振民說,只要把經濟和社會民生搞好,法制健全,維護好香港的市場經濟,香港仍然是很有希望的地方。
回歸18年來,香港經濟保持平穩發展,為未來進一步發展打下了良好基礎。1997年至2013年,香港本地生產總值年均實質增長3.4%,人均本地生產總值按美元累計增長39.3%。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2013年數據,按購買力平價(PPP)計算,香港本地生產總值位居全球第三十五位,人均本地生產總值位居全球第七位。
香港的國際金融、貿易、航運中心地位依然穩固。根據2014年的統計,香港是全球第六大證券市場和第五大外匯市場,是全球第九大貿易經濟體,還是全球最大的集裝箱港口之一和第四大船舶註冊中心。香港國際機場是世界最繁忙的空港之一。
營商環境整體保持良好。香港是全球公認的最自由經濟體之一。在世界銀行對全球185個經濟體營商環境的排名中,香港多年位居前列。
“這些是香港的豐厚‘本錢’。”財經評論員梁海波認為,香港在營商環境上仍具有許多優勢,包括法治成熟、高度自由開放、國際化程度高、基礎設施完善、金融體系穩健、專業服務發達、政府廉潔高效、社會管理先進、低稅制等。
“內地擴大對外開放和經濟持續穩定發展,為香港的金融和高端服務業提供了巨大的機會,只要能把握這一機會,香港必將重新煥發生機。”香港中資基金業協會會長丁晨說。
**機遇:借力國家發展再續傳奇
**
香港人陳智豪的生活像個鐘擺,頻繁往來於香港與深圳之間。作為理財顧問,他為內地的個人客戶服務,幫助他們投資香港的理財產品。
“金融這個行業,在香港已經發展得很完善了。生意要做得更大,一定要到內地。”生於1985年的陳智豪說。
2011年,陳智豪從香港來到深圳尋找機會。3年後,他帶著客戶資源、技術入股一家金融公司,成了聯席董事。“內地本身創業文化氛圍比較濃。很多行業還沒有形成定式,有很多上升的空間,舞臺很大。”他說。
香港中文大學全球經濟及金融研究所教授廖柏偉分析說,香港取得非凡的經濟成就,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把握住內地改革開放的良機,善用背靠的腹地資源。
例如,改革開放初期,港商將生產基地搬到珠三角,誕生了“前鋪後廠”模式,為香港創造了紡織品、玩具、時鐘出口多年位居世界第一的佳績;此後,香港經濟轉型,服務業與金融業成為重心,而伴隨著內地經濟增長,國企來港上市與內地遊客涌入,香港也收穫了上市集資額全球榜首、全世界最多遊客到訪城市等桂冠。
展望未來,廖柏偉說,香港要把握機遇,積極尋求成為全球人民幣離岸中心,以此打造與紐約、倫敦比肩的世界金融中心。
“關鍵是要與國家同行,這是香港成功之道。”他說。
“超級聯繫人”,這是梁振英最近一直強調的概念。意指香港是國家與世界之間的“超級聯繫人”,聯繫領域涉及貿易、金融、科技創新及國家“走出去”戰略。
他說,香港“超級聯繫人”的貢獻會愈來愈大。特區政府和香港各界將全力以赴,為國家和香港的共同發展出力。
6月29日,《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協定》在北京簽署,香港特區政府財政司司長曾俊華作為中國代表團成員出席。他表示,香港要把握“一帶一路”的機遇,為國家經濟發展作出貢獻,同時把香港經濟帶上新臺階。
香港輿論指出,對於擁有眾多得天獨厚條件的香港而言,“一帶一路”和亞投行是“掘之不盡的金礦”。香港應借力國家發展,把自身在人才、融資、運營、專業服務等方面的競爭優勢,在更廣闊的平臺上充分發揮出來,為經濟發展注入新的動力。
“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明天太陽照常升起,香港又站在發展進程的新起點上。人們有理由相信,有中央政府、祖國內地一如既往的堅定支持,香港特區政府和各界人士齊心協力,把握機遇,共謀發展,定能繼續保持香港長期繁榮穩定。香港這顆“東方之珠”,將會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征程中綻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