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青年與新五四精神

APD NEWS

text

1919年發生的五四運動至今已過去逾九十年,但五四先賢對國家和民族的使命與承擔、對民主和科學的推崇與追求,至今仍令我們心潮澎湃。當年中國積弱,受人欺凌,發起五四運動的青年人激發了大眾愛國救亡之心,奠定了民族發展的基礎。時到今天,在國際舞台上,不管大陸也好,台灣也好,都已經不會被人小看,但是在全球化的浪潮中,我們都面對著激烈的國際競爭。青年是兩岸參與國際競爭的重要力量,兩岸青年人有著共同的時代使命——築民族復興之夢,促兩岸和平共贏。

我們這一代的青年人,受過現代化的西方教育,也植根於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我常常在思考:我們如何能夠兼容東西方文化,達致真正普世的價值觀?我們是否能凝聚新五四精神,找出一條和諧、共贏、可持續發展之路?對於兩岸青年而言,如果要賦予新五四精神一些關鍵詞,我認為,那應該是:溝通、包容、傳承與創新。

第一:溝通

“小時候,鄉愁是一枚枚小小的郵票,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余光中教授《鄉愁》的詩句大家都耳熟能詳。一灣淺淺的海峽,將兩岸長期分隔。現在雖然兩岸直接“三通,簽署ECFA,大陸遊客台灣個人遊亦已實施,但深層次的交流還存在著諸多困難和限制,如“被動發展、有局限性、不穩定性、受益面窄等等。兩岸青年擔負著服務和平發展大局、促進友好交往的使命,我們必須健全溝通機制,建立並逐步完善雙方定期交流的平臺,促進有內涵、有深度的廣泛交流。

作為一個IT人,我認為,要促進兩岸青年的溝通,最便捷的方式莫過於利用網絡和現今流行的社交網站,建立常設的交流平台。而網站和社交群組的維護亦可交由年輕的專業人士來進行,並以商業模式來運作,令這些交流平台可以真正吸引到兩岸的眾多青年粉絲。除此之外,常規的參觀訪問、主題活動、研討會和論壇等形式也必不可少,如我們菁英會與博鰲亞洲論壇合作,已在香港成功舉辦了三屆博鰲青年論壇。今年我們將會于9月9日舉行第四屆博鰲青年論壇,我也在此邀請各位到時參加,與兩岸三地的青年一起探討我們在亞洲區發展中的角色。

在兩岸關係發展上,香港一直有著非常特殊的地位和作用。如今,兩岸交往日益密切,港台合作也有了新的進展。在我看來,未來香港和台灣之間,除了透過官方層面,進一步增進經濟文化合作,還可以透過民間層面的互動,在兩岸政治交流方面扮演更多角色。香港的青年人則應該繼續擔當中介的角色,積極推動兩岸經貿文化交流。作為香港的青年和專業團體,我們也會多增加與台灣相關團體的合作,共促青年交流成為今後兩岸交流的新亮點。

第二:包容

在密切的交流和溝通之後,我們所要做的就是學會包容。蔡元培先生在五四運動中就提倡“兼容並包,這一原則在今日對我們依舊適用。兩岸各自的特點及差異為交流提供了內容和素材。差異不應該是交流的障礙,恰恰應該是交流的內容和誘因。在建立兩岸青年互動機制的過程中,我們必須結合實際情況,公平、公開地對待兩岸互動間的相關問題,學會接受各自不同的看法和價值觀,循序漸進、先易後難地解決各種問題,“存大異亦可“求大同。

第三:傳承

青年人在傳承中華傳統文化,找回兩岸社會核心價值方面也承擔著重要的使命。我們如果將固有的中華文化精髓予以傳承與運用,即可產生適合於兩岸青年互動的共識。同時,我們也應該善用媒體資源,透過多媒體傳播,讓青年人可以“傳承同根的歷史文化、深化同祖的親情文化、分享同齡的時尚文化,並且在思想上進一步與世界接軌。

在與世界接軌的過程中,我們亦應該追求東西方思想和價值觀之間的平衡。這幾十年來,大陸和台灣都吸收了很多西方的思想和制度。但經歷了百年難遇的金融海嘯後,人們都在反思是否還應將華爾街文化作為聖經。Max Webber在《新教倫理》一書中提出:新教徒講,累積的財富越多,越能代表上帝的寵愛。這鼓勵人們創造財富,對建國之初的美國社會絕對有正面作用,但後果卻也顯而易見:人的貪婪無法控制,企業追求利益增長,也不擇一切手段,最後從上到下開始出現問題,就有了雷曼、City Bank,AIG等一系列風波。當今世界所面對的就是危機,就是過去文明世界跟住新教徒的這套財富理論去發展的反彈。所以我們必須尋求一種平衡,當然不是把西方的一切都不要,但是時候借助中國傳統的親情、仁義、互相尊重、互相幫助等原則一起來構建這個世界了。

第四:創新

民族復興之路除了傳統文化的支撐,更需要青年人開拓創新。國際金融危機以及伴隨而來的通貨膨脹和全球需求下降給世界經濟發展帶來了顯著的不確定,隨著創新和技術的進步,原來很多社會發展模式都發生了變化, 政府和企業之間的交互作用也發生了很大變化,我們需要有足夠的能力適應這些變化,迎接挑戰,不斷抓住機會並釋放潛能。

在經濟全球化的推動下,兩岸經貿關係的發展,已進入由量的增長向質的轉變的過程。我相信,今後科技合作將成為兩岸經貿交流的主要方式。在創新領域,由於兩岸青年既有共通的人文心理,又在思維觀念、教育體制、職業環境等方面存在諸多具體差異,因而相互之間既便於開展合作,又能夠在交流中相互學習、相互借鑒、取長補短,共創雙贏。

“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秉承溝通、包容、傳承、創新的新五四精神,我相信,兩岸三地的青年人必能共享“築夢•共贏的美好願景。

作者簡介:


洪為民

祖籍福建省龍海市,畢業于香港中文大學歷史系,英國赫魯大學商業系及香港理工大學數學系。2008年香港十大傑出青年,現任香港菁英會主席、香港志願者協會副主席、香港青年聯會參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