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戰名將佟麟閣、趙登禹、張自忠

text

新華社北京7月6日電

今年7月7日是“七七”事變暨中國全民族抗戰爆發77週年紀念日,新華社記者走訪了北京市以著名抗戰殉國將領佟麟閣、趙登禹、張自忠命名的三條道路,採訪了三位將領的後代、三條路上的人與事,試圖透過歷史與現實的“對話”,緬懷先烈,感悟未來。

佟麟閣(1892-1937),字捷三,河北高陽人。早年任職北洋軍。曾參加護國討袁戰爭。1922年任馮玉祥將軍陸軍檢閱使署高級教導團團長。後任第十一師第二十一混成旅旅長。1926年9月五原誓師後,隨部參加北伐。1928年起,任國民革命軍第二集團軍第三十五軍軍長、暫編第十一師師長、第二十九軍副軍長。1933年率部參加長城抗戰,取得喜峰口大捷。同年5月,佟麟閣參加察哈爾抗日同盟軍,任第一軍軍長兼代理察哈爾省主席,跟隨馮玉祥馳騁察省,打擊日軍,收復失地,為察省光復作出了貢獻。

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國主義以製造盧溝橋事變為起點,發動了全面侵華戰爭。7月28日,北平大戰開始。日寇調集數以萬計的日軍在飛機和坦克的掩護下,分別向北平、天津以及鄰近各戰略要地大舉進攻。北京城外的南苑,即佟麟閣所在的第二十九軍司令部遭受40餘架敵機的輪番轟炸,並有3000人的機械化部隊從地面發動猛烈攻擊。

佟麟閣將軍率部不畏強敵,奮勇抵抗。日軍依仗其武器裝備的優勢,將二十九軍切成數段,分割包圍。中國軍隊處於各自孤軍作戰之境地。部隊在敵人炮火和飛機的狂轟濫炸下,血肉橫飛,損失慘重。佟麟閣與132師師長趙登禹誓死堅守陣地,指揮二十九軍拼死抗擊。戰鬥進行得十分激烈。後奉命向大紅門轉移,途中再遭致日軍包圍,在組織部隊突擊時,被機槍射中腿部。部下勸其退下,他執意不肯,說“個人安危事小,抗敵事大”,仍率部激戰,頭部又再受重傷,流血過多,壯烈殉國。

佟麟閣是全面抗戰開始後,中國犧牲的第一位高級將領。他以行動實踐了自己以死報國的諾言。

趙登禹(1898-1937),字舜臣,山東菏澤人。1914年加入馮玉祥的部隊,後任馮的隨身護兵。1926年參加北伐。1933年,任第29軍第37師第109旅旅長,後任第132師師長。

1933年初,日本侵略軍越過山海關,開始侵襲熱河省(今併入河北、遼寧、內蒙古等地),在3月4日攻佔承德後,開始向長城各口發動大舉進攻。10日,日軍逼近喜峰口。趙登禹率部星夜跑步急行軍40華里,在日軍之前抵達喜峰口孩兒嶺,並將敵先頭部隊擊退,在孩兒嶺及口門一線穩定了前沿。為了有效消滅進攻陣地的敵軍,趙登禹要求部隊待敵進至百米之內,再突然出擊,以手榴彈炸,用大刀砍。由於兩軍混雜,使敵飛機、大炮、坦克無法發揮作用。

入夜,趙登禹又利用敵軍警戒疏忽,率部從兩翼迂迴敵人側後,進行包抄襲擊,打得敵人措手不及,死傷甚眾。戰鬥中,趙登禹腿部被炸彈擊傷,但仍裹傷出擊率部眾與敵肉搏相拼。激戰數日,敵人多次攻擊不果,銳氣盡挫,中國軍隊取得喜峰口戰役勝利。喜峰口戰役,共殲滅日軍五六千人,狠狠地打擊了敵軍的囂張氣焰。

全面抗戰爆發後,7月下旬,日寇調集數以萬計的日軍在飛機和坦克的掩護下,分別向北平、天津以及鄰近各戰略要地大舉進攻。擔任132師師長的趙登禹,率部抗擊日軍入侵,守衛北京城外的南苑。日軍出動40餘架飛機輪番轟炸陣地,並有3000人的機械化部隊從地面發動猛烈攻擊。132師將士在趙登禹的率領下,不畏強敵,奮勇抵抗。日軍將中國軍隊切成數段,分割包圍。部隊孤軍作戰,在敵人炮火和飛機的狂轟濫炸下,損失慘重。趙登禹率部誓死堅守陣地,拼死抗擊。7月28日,在奉命向北平撤退途中,遭致日軍伏擊,壯烈殉國,犧牲時年僅39歲。

張自忠(1891-1940),字藎忱,山東臨清人。中國第五戰區國民革命軍第三十三集團軍總司令,上將。20歲考入天津法政學堂,後轉入濟南法政專門學校。1914年赴東北當兵。1916年進馮玉祥16混成旅。歷任連長、營長、團長、旅長、副官長、開封軍校校長。1930年任第38師師長。1933年參加長城抗戰,任前線總指揮。1937年代理冀察政務委員會委員長兼北平市長。同年任第59軍軍長。1938年3月參加臺兒莊戰役。1938年5月任第27軍團軍團長。1938年10月任33集團軍總司令兼任第五戰區右翼兵團總司令。

1940年5月,日軍為控制長江水上交通線,調集15萬精銳部隊發起了攻佔棗陽、襄陽、宜昌等地的棗宜會戰。張自忠將軍本來率部防守襄河以西,當日軍攻破第五戰區第一道防線,直撲襄陽、棗陽時,身為集團軍總司令的張自忠將軍,毅然率領預備七十四師和軍部特務營東渡襄河,抗擊來犯之敵。他寫信給河東的第五十九軍,“只要敵來犯,兄即到河東與弟等共同去犧牲。”“為國家民族死之決心,海不枯,石不爛,決不半點改變!”

渡河後,張自忠將軍率部頑強抗擊日軍,並截斷了日軍後方補給線。在日軍以重兵對張自忠將軍進行合圍後,為牽制日軍主力,張自忠力戰不退,與敵搏殺,最後身中數彈,壯烈犧牲,時年49歲,成為中國在抗戰前線犧牲的最高將領。

國民政府為張自忠舉行了國葬,後追授其為二級上將。延安各界千餘人舉行追悼大會,毛澤東挽詞“盡忠報國”,周恩來挽詞“為國捐軀”。

抗戰勝利後,北平、天津、上海、濟南、漢口等多個城市均有以張自忠的名字命名的道路。新中國成立後,張自忠將軍被追認為革命烈士。

1937年7月31日,南京國民政府發佈命令,追授佟麟閣、趙登禹為陸軍上將。1945年後,北平市政府將南溝沿改名為佟麟閣路、北溝沿改名為趙登禹路、鐵獅子衚同改名為張自忠路,以示紀念。

毛澤東曾高度評價佟麟閣、趙登禹等國民黨抗日將領,稱讚他們在執行抗擊日本侵略者的“神聖任務中光榮地壯烈地犧牲了”,他們“給了全中國人民以崇高偉大的模範”。

2009年,張自忠、佟麟閣、趙登禹均入選“100位為新中國成立作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範人物”。(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