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太军情观察 | 火箭军渤海作战检验为应对“萨德”?

亚太日报

text

**亚太日报评论员马尧 **

近日,国防部新闻局答记者问引起广泛关注:为提高部队遂行任务能力,有效应对国家安全面临的威胁,根据年度训练计划,火箭军部队近日在渤海某海域进行新型导弹武器作战检验,达到了预期效果。这段话虽然不长,却包含了丰富的内涵。

就关键词而言,这段话主要有三个:火箭军;渤海、导弹武器。

众所周知,火箭军的前身第二炮兵是一个具有军种性质的兵种,其装备的武器是弹道导弹和对地攻击巡航导弹,其主要作战功能是对远程目标,尤其是对敌陆地纵深目标进行精确打击或者火力压制。

而这次火箭军的试验地点是渤海,就让人想起一种不对称作战武器:反舰弹道导弹。“反舰弹道导弹”(ASBM)的概念源于中国发展弹道导弹的经验,因为陆基弹道导弹能从隐蔽机动的平台上发射,击中距离中国沿海上千公里的目标。

事实上,中国对于“反舰弹道导弹”的初始概念研究起步很早。“文革”时期有人曾说过:“我们是大陆主义者,现在导弹发达,安装在岸上,它们可以击中任何目标,没有必要建立一个大海军。” 这个观念基本上就是一种不对称的建军思想。

一般来说,具备完整作战能力的反舰弹道导弹主要具备两个绝活儿: 首先是能够打击移动目标。 在合成孔径雷达和光电卫星的战场情报支援下,反舰弹道导弹的战场态势感知能力大为提高,能够对航母之类的机动目标进行实时监控和打击;

其次是命中精度高。 被外界普遍视为反舰弹道导弹系列的“东风”-21C导弹,其技术指标被认为是模仿美国“潘兴”-II型弹道导弹,射程约为1750千米,采用末段制导,圆概率误差(CEP)据称约50米或更小。有了这两大绝活儿,美国海军的航母打击群靠近中国海岸都非常小心,至于通过台湾海峡向中国示威的事情已经是一去不复返了。

此次火箭军的试验地点是在渤海,这里当然不可能有美军航母打击群的存在——在内海与中国的海防系统PK,等待它的下场和日本联合舰队一样,深深沉睡于海底。

然而,从时间上考虑,现在正是韩国准备部署“萨德”系统的当口。如果换一种思路,将反舰弹道导弹用于打击“萨德”系统,也许是个不错的选择——“萨德”反导系统和航母一样,都是机动目标;

一套“萨德”反导系统由雷达、6台拦截弹发射车、拦截导弹、作战指控站等4部分组成,据韩军介绍,一套“萨德”系统由五部分组成:一部AN/TPY-2(X波段)雷达、一个C2BMC指控系统、六辆导弹发射车(八联装)、发电机、冷却器,其中每部分集成装载在一辆或多辆大型运输车上,累计十余辆车。

这样一个车队展开之后前后长达上百米,尽管目标特征小于航空母舰,但是对于反舰弹道导弹的精确打击能力来说已经足够。

且“萨德”系统中任何一辆车被击毁都将影响整个系统的有效运转。如此说来,中国火箭军反舰弹道导弹的射击精度足够将其歼灭。更为重要的是,如果反舰弹道导弹配备高超音速滑翔弹头,那么就算不打击“萨德”系统,后者也基本相当于被废了——这种弹头凭现有的反导系统无法拦截。

就国防部新闻局的发言来说,军方对此次试验的结果应该是满意的。随着“萨德”落地,朝鲜半岛新一轮的大国博弈即将拉开序幕。但是,无论如何,几百年来只要在东方一个海岸上架起几尊大炮就可霸占一个国家的时代自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就一去不复返了。


作者简介:

作者马尧,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特约研究员,国际关系专业博士,著名时事及军事评论员,从事地缘政治思想和军事装备及战略战役战术理论研究,澎湃防务军事顾问,曾在《参考消息》、《南方周末》、《解放日报》、《新民晚报》和中国社会科学网等报刊和新媒体发表评论文章300多篇。

“亚太军情观察”作者均为资深军事记者和评论员,专栏紧扣全球军事热点和动态,为读者解析大国国防政策、地缘军事动向、国际军事技术、新型武器装备以及军事战略思想等。

(来源:亚太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