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水处理系统成景观 广西昔日“空心村”年吸引游客近十万人

中国新闻网

text

环境整治后的河村村史馆。 储玮玮 摄

中新网10月22日电 题:污水处理系统成景观 广西昔日“空心村”年吸引游客近十万人

作者 储玮玮

走进广西北流市新圩镇河村,仿佛置身于一幅巨大的田园油画中。屋舍错落有致,庭院古朴幽静,路旁三角梅竞相绽放,菜园内蔬菜郁郁葱葱,长势喜人。河村的整洁美丽体现在每一个细微之处,连污水处理系统都被“藏”在了花丛和稻田中,打造成可供人观赏的景观。

然而,一年多前,该村还是一个破旧不堪的“空心村”。

走在村子里,乍一看路边的美人蕉还以为是仅供观赏的小花园,走近细看花丛底部,才发现其中的玄机与奥妙。这是河村特殊的三水(雨水、生活污水、化粪池水)生态处理系统中的过滤环节——植物人工湿地。

河村村支书陈家平近日介绍,在美人蕉的底部自下而上铺设了煤渣、鹅卵石、碎石、细沙、种植土。生活污水通过排水管道进入人工湿地,经过植物的过滤吸收再流入蓄水池,用于田地的灌溉。粪水经过三级化粪池沉淀,溢出的黑水经过片区黑水总管流入黑水收集池,经过二次沉淀和收集后,可以就近消纳和转运还田还林。河村目前处理过的水远远不能满足复垦地块的需求,河村老村生活污水达到零排放。

河村矩阵消化道集成人工生态湿地 储玮玮 摄

在保证污水净化效果的基础上,同时兼顾具有地方特色的良好生态景观。河村除了建设三水小型污水处理系统外,还利用浮法种植的方式,将三亩多的稻田打造成矩阵消化道集成人工生态湿地。“这里面现在养了鱼、泥鳅、水稻、空心菜,都养得很好。”湿地工作人员郭金枝说。

今年8月,河村启用矩阵消化道集成人工生态湿地的全新技术手段,利用高密度浮法种植高效去污的植物(蔬菜、花卉、水稻),在水下高密度养殖滤食性(河蚌、鲢鳙鱼)、捕食性(泥鳅、土鲢鱼)、刮食性(石螺)等水生动物。经过净化后的污水中的富营养物质成为生物生长的“营养源”。同时,这些水生动物和水生植物成了污水处理的经济来源。

新圩镇镇长刘庆雨表示,这套系统每天处理80吨农村生活污水,并达到一级A排放标准。预计每年从生活污水治理中获得的经济收入为10万元左右,可以补贴污水处理设施运营的费用,破解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运营维护费用来源的难题。将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转化为生态生产的循环经济,是乡村振兴的“新型经济业态”。

河村的这些大变样,得益于各级人大代表的努力。

据了解,在去年开展的“助力清水行动,打好水污染防治攻坚战”主题活动中,河村人大代表联络站的四级人大代表(自治区、玉林市、北流市及新圩镇一级)结合当前的乡村振兴工作,先后提出了《关于实施南流江支流河道清淤及生态修复工程的意见》和《关于村庄实施黑水、灰水改造工程的建议》。同时,代表们不定期对该村的河道修复项目、农村环境连片整治项目、三水小型污水处理设施项目等实施监督,有效推动了该村生态环保设施的落地,助推美丽乡村建设。

河村一角。 储玮玮 摄

河村河是南流江的源头,治理好河村水源就是保卫南流江。目前,经过河村人大代表联络站的代表们的大力推动,村里建立垃圾分类中心1个;建成农村环境连片整治项目1个;实施“矩阵消化道集成人工生态湿地”项目1个;三水小型污水处理设施21个,受益农户60多户300余人;投入约500万元,修复河村河道1.2公里。

河村属两广地区典型聚族而居的传统村落,房屋多建于清末民初。随着经济的发展,老村逐渐荒废,占地100多亩的老村成了空心村。河村按照“修旧如旧,就地取材”理念,将保存完好的房屋充分利用,改造成共享农庄、民宿客栈、茶馆、图书馆、咖啡馆、艺术工作室等,保留原村庄独有风貌的同时进行了艺术化的提升。

水净了,村庄变得更美了。昔日“空心村”逐渐变成当地特色“网红村”。当地政府提供的信息显示,该村每年吸引游客近10万人次。

近年来,广西壮族自治区大力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及乡村风貌提升工作。重点实施基本整治型、设施完善型、精品示范型等三类村庄建设和农村污水处理、村庄规划等项目。2019年,全区共完成2.65万个基本整治型村庄、548个设施完善型村庄、102个精品示范型村庄项目竣工,逐步形成“整洁、美丽、和谐、宜居”的乡村风貌。(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