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太日報訊】這是一個互聯網金融創業者的自白——做著看起來很酷的工作,背後有著不為人知的困難和心酸。互聯網+火熱發展,想進入互聯網+行業分一杯羹的創業者们,這篇文章推薦你們看看,以下為原文:
2011年,我誤打誤撞進入了互聯網金融行業,先後做過網貸、股權眾籌、網貸服務平臺,親自見證了這個行業的飛速發展。2014年出來和幾個朋友一起創業,截止到今天,剛好1年。創業以來最大的感受,一個字:哭,兩個字:苦逼,三個字:苦哈哈。創業者在人前有多風光,在背後就有多心酸。我曾在朋友圈裡發過一段話:創業者是最苦的職業,創業是風險最高的行為。外界只看到創業的酷,創業者體會的卻是苦。創業者要麼是無知者無畏,要麼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所以,對於還沒創業但準備創業的朋友,我建議好好考慮要不要創業,再三思一下,創業絕不是你想像的那樣。下面是本人創業一年多來的一些感受和思考。
第一,沒有積累就去創業要不得。創業需要一定的資源積累:人脈、金錢、行業經驗、一定的知名度和影響力、對商業運作的理解等。對於創始人來說,需要是多面手:行銷、管理、技術、產品、財務、行政、人事都要懂一些,尤其是剛開始起步的時候,基本都要親力親為。所以這是很多大學生創業失敗的原因之一:積累太少。我是去年10月在互聯網金融這個行業創業的,此前在這個行業做了3年多,除了技術崗位,其他崗位基本都做過了一遍。在我剛開始創業時,就4個人,啥都做,但因為之前有各崗位做過的經驗,算是比較輕車熟路,能夠很快做出一些成績。
第二,創業VS家庭。創業對我們來說很重要,家庭對我們也很重要。但是兩者並不是那麼和諧,絕對會有衝突。如果今天女朋友大姨媽來了,需要你照顧;剛好一個很有意向的VC也過來談合作,你是選擇陪女票還是和VC談投資呢?從兩個選擇中選擇任何一個,都意味著對另一個的放棄,而對創業者來說兩者都是不可放棄的。很痛苦,怎麼辦?
前幾天一篇文章非常火爆:《中國創業者“性生活”真實寫照》,文中提到: 創業者太忙,性生活的時間都沒了,創業者太累,性能力下降了;創業者和愛人做完愛之後,又立刻回到電腦旁寫郵件。 自從創業以來,我每天都忙得像陀螺一樣,各方面問題都要考慮,每天都有調整和困難。老婆經常抱怨我:你每天回家就盯著手機看,也不和我聊天,不搭理我,對我一點不關心,我休息時也不陪我去玩,我結婚和不結婚有什麼兩樣? 我無言以對,創業不是打工,必須全身心的投入,每天戰戰兢兢不敢稍有鬆懈,但老婆怎麼辦?總不能守活寡吧?不瞞大家,創業後因為忙於工作忽視家庭和老婆吵過很多次,差點鬧離婚。我覺得,對我來說,創業最難的不是業務增長,不是拿到融資這些,而是平衡好工作與家庭。創業者必須在創業和家庭之間做好平衡,就像雜技演員玩拋球一樣,要保持兩手能不斷拋出接住3個球甚至4個球。我的一些建議:充分認識到家庭的重要性,每天抽出固定時間來和戀人、家人溝通。另外,也可以邀請家人到工作場所,讓他們看到你工作的繁忙,更好的理解你支持你。
第三:業務失焦。對於創業企業來說,一方面要不斷嘗試探索各種新業務,驗證可行性;另一方面,必須保持專注,保持聚焦。以我們自己來說,我們剛開始定位是為網貸平臺提供行銷諮詢業務,但做的過程中開始接觸了一些非網貸企業,也有行銷諮詢的需求,我們也去談合作,最後發現沒有任何優勢,浪費了不少時間。後來我們做網貸培訓,一度合夥人提出應該擴大範圍面向非網貸行業,我堅決反對,我們的定位就是為網貸平臺服務,一定得聚焦,決不能偏離這個方向和範圍。創業企業的時間、資金、人員等資源都非常寶貴,必須得聚在一點,做深做透,拒絕很多看似機會的陷阱。
第四:免費與補貼。很多創業者簡單的把通過免費與補貼快速獲取大規模用戶當做互聯網思維,個人認為這裡面是有很多問題的。免費,很多時候會把非目標客戶拉進來:無購買意向的,有購買意向但無購買能力的。免費的時候,你看到很多需求;但當你收費的時候,發現這些需求都沒有了。前期的各種投入也就打水漂了。所以,先收費後免費。收費,才能真正的測試出真正的市場需求,才能發現真正的用戶。當通過收費確定了市場需求之後,再通過免費的手段獲取大量精准用戶。我們創業初期,做了一場收費的培訓,一個學員收5000,最終報名的還不少;這說明市場有一定的培訓需求,於是我們接下來針對性的做了很多免費沙龍,吸引了潛在培訓客戶。
第五:關於管理。我們辦公室貼著一個標語:keep going, fucking anything else. 就是說:對於創業來說,只有增長是最重要的,其他一切都不重要。所以我們一直保持行政人事財務這些後勤支持部門的最簡化,很長時間都沒有什麼規章制度,甚至考核、出勤制度都沒有,如果有也是非常簡單。業務增長是創造利潤,管理則是分配利潤。所以,創業階段,尤其是初期,一定是把全副精力放到做大蛋糕上,而不是天天思考如何把蛋糕分配的更好。
第五:關於情懷。最近情懷很流行,很多企業也做情懷行銷。因為在創業的同時,也做一些天使投資,看過一些創業者的商業計畫書,還真有不少創業者在計畫書裡大談特談情懷。情懷是講給你的消費者你的用戶聽的,不是講給投資機構的。在商業的世界裡,是要看財務、收支、利潤、增長的。
第六:快速擴張。每個創業者都夢想著公司快速做大,這是一個極大的誘惑,但是創業公司最容易死在這個時候。在商業模式沒有被驗證前,快速擴張基本意味著快速死亡,尤其是沒有收入的情況下,擴張的越快越大,死的越快。在商業模式被驗證後,是否要快速擴張也是要謹慎考慮的。尤其是拿到融資後,可能會感覺很好:投資人認可,員工士氣高漲,發展很快,手裡還有大把不用還利息的投資款,一切看起來都很美妙。於是頭腦發熱,大肆招人,人多了要換辦公室,還要裝修,要各種管理,結果成本像火箭般攀升,業績卻像蝸牛般爬行,公司失控,虧損不斷擴大,如果不能及時果斷調整,可能就掛了。牢記:肥皂泡越大,飛的越高,破滅的越快!
第七:用戶需求。各種創業聖經上都告訴我們,要從用戶需求出發,滿足用戶需求。然而用戶需求是繁多的,又是不斷變動的,哪些才是我們應該去滿足的?我們應該對什麼需求做出反應?我們有一個網貸從業者的社群,每天大家都在群裡提出各種需求:招聘、融資、找商務合作、各種運營問題。。。我們一開始覺得既然這是用戶需求,我們就應該想辦法去滿足。結果疲於奔命,很累,既沒有對用戶需求回應的很好,也沒賺到錢。反思後,我覺得一定得對用戶需求進行分析判斷。四個方面:首先,是不是普遍的需求,如果只是個別人的需求就僅以朋友的身邊幫幫忙,絕對不能上升到公司業務層面;第二,能否收費盈利,畢竟開公司不是做公益,如果付出時間勞動滿足了客戶某種需求但根本不可能收費,那這種需求可以直接拒絕。還有一種就是可以盈利,但是週期長、盈利少、不穩定,這種會做出雞肋業務,應該果斷捨棄,或者順帶做做,絕不可以花費很多時間精力。第三,難以採用標準化方式去滿足的需求。比如諮詢、顧問、招人這類需求,這種有價值可以盈利但難以快速做大規模。第四,高頻與低頻需求。滿足了高頻需求,好處是會帶來很多客戶,很熱鬧,但未必能盈利,和客戶接觸的多,但沒法深入。低頻需求很多是深度服務,依賴度更高,更容易盈利。面對用戶的眾多需求,要全盤考慮,建議以高頻需求切入,持續去做,然後滿足低頻、可盈利的需求,建立起高頻+低頻、標準化+非標準化、盈利+非盈利這樣的業務組合,最好的情況是能在在這個過程中確定爆發點:標準化的、盈利的、高頻的需求,然後全力去做。
以上就在一個在路上的互聯網金融創業者的自白,與諸君共勉。(安福雙 i黑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