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瞻|全球抗疫下中国外交与对外关系,王毅今日答中外记者问

澎湃新闻

text

5月24日下午3时,国务委员兼外交部长王毅将就“中国的外交政策和对外关系”回答中外记者提问。这将是王毅第七次在两会记者会上回答记者提问,因为疫情影响,这势必也将是最为特殊的一次。每年的两会外长记者会,都颇受各方关注,成为世界了解中国外交政策和对外关系的权威渠道,而今年在全球抗疫的大背景下,人们更加关注中国在此时的发声,阐述这场疫情对于中国外交的启示以及对世界格局与大国关系的看法。七年以来,每一次外长记者会,人们也会关心王毅的一举一动所散发出中国外交特有的亲和与智慧,王毅已经在这个场合回答了超过一百次提问。

在刚刚结束的第73届世界卫生大会上,习近平主席在开幕致辞中承诺中方将进一步加大对世卫组织的支持力度,并宣布了一系列重大举指,彰显了中国负责任大国担当。李克强总理也在22日的 《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中国将同各国加强防疫合作,促进世界经济稳定,推进全球治理,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和以国际法为基础的国际秩序,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王毅则将在今天的记者会上对这些方面进行更面全面和具体的阐述。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欧洲研究所所长崔洪建在接受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采访时表示,对于此次记者会,外界最期待了解疫情到底给中国外交带来怎样的挑战,而我们又将如何应对这些挑战。面对外部形势的变化,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应对之策,有的选择“脱钩”,中国外交也必须回答如何“求稳”和“应变”这两大问题。

疫情的“必考题”

今年的记者会首先特殊在形式上。据了解记者会筹备的有关人士向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透露,记者会将通过视频在线的方式举行,且为了节约时间,今年外长的答问将由交传改为同传,共有英、法、西、俄、阿、日等六种语言同步向全球发声。

每一年的外长记者会筹备历来是一个长期的任务,因为过去一年发生的外交事件都可能成为被提问的问题,同时还必须要为未来可预见的情况作相应的准备。

然而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肆虐的大背景,中外记者围绕疫情相关的提问势必将成为对王毅国委的“必考题”。“这场疫情给中国外交哪些启示?中国正如何同世界各国携手共同抗疫?中国又如何看待疫情防控常态化以及后疫情时代的国际格局?”几位长期参与外交部例行记者会的中外记者告诉澎湃新闻这些都是他们期待王毅国委提及的话题。

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中国密集开展“云外交”。根据官方数据统计显示,截至5月18日,习近平主席在抗疫期间先后同柬埔寨首相、蒙古国总统、巴基斯坦总统以及世卫组织总干事举行会谈会见,同41位外国领导人及国际组织负责人通话52次。

中国也为全球抗疫积极分享中国经验,作出中国贡献。根据外交部官方信息显示,中国目前已经向22个国家派出了24支抗疫医疗专家组,同16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举行153场卫生专家视频会议。中国还向15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提供急需的医疗物资援助,并向世卫组织提供总计5000万美元捐款。

另一方面,对于病毒“溯源”和疫情“追责论”的内容也将受到外界的关注。在刚刚结束的第73届世界卫生大会上,中方与140个国家一起参与“新冠疫情决议”,建议在适当时候对各方应对疫情工作进行评估。外交部发言人赵立坚20日表示,中国同大多数国家一道,坚决打掉了个别国家将溯源和评估问题政治化的企图,确保了决议的客观公正。

“中方坚决反对就疫情搞有罪推定式的国际调查,反对把国际调查政治化、对中国搞污名化。”这是中国外交人士近来在记者会等各种场合不断强调的理念,王毅国委也将给出他的回答。

大国关系与热点问题“规定动作”

除去涉疫情提问之外,还有一些提问是每年两会的外长记者会上的规定动作——大国关系、中国外交发展以及地区热点问题。

翻看过去六年王毅国委的记者会答问可以发现,中美关系、中俄关系、中欧关系、中非关系等重要双边关系提问每年都有涉及, “一带一路”倡议、朝鲜半岛问题、涉港涉台、外交领事保护等内容也屡屡出现。

且由于记者会特有的新闻性,热点事件特别是近来发生的事件往往是记者们最希望触及的。疫情之下,面对一些国家和个别政客对于中国抗议以及内政的抹黑,中国外交积极发声予以回应,但这却被一些西方媒体描述为“战狼”,认为中国外交不再韬光养晦,反而愈发强硬。据了解记者会筹备的有关人士向澎湃新闻透露,对于所谓“战狼外交”的探讨可能也将出现在这场记者会的过程之中。

事实上,这已经不是王毅国委第一次回答此类提问。去年3月8日记者会上,彭博社记者就曾提问“为什么中国的外交官在世界舞台上使用这么有侵略性的语言?这种方式能进一步推动中国的外交目标吗?”

王毅当时给出的回答是,咄咄逼人从来不是中国的传统,国强必霸压根不是我们的选择。当然,和其他国家一样,中国也要维护自己的正当合法权益,更不会容忍国家的主权和尊严受到侵害。一旦出现这样的情况,任何中国的外交官,不管身处何地,都会坚定不移地表明我们的立场。

全国对外友协会长林松添此前在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回应“战狼外交”时指出,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和民族尊严是中国外交官的天职。谁触犯了我们的利益,所有中国外交官都有义务把事实真相和本来面目公之于众。我们摆事实、讲道理,从来没有制造议题,从来没有无事生非,但不要指望我们会忍气吞声,打了左脸还给你右脸。

中国驻意大利大使李军华5月20日在接受意媒采访时也表示,“中国外交始终倡导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合作共赢。我个人不认为‘战狼’是合适的标签,‘功夫熊猫’的比喻或许更贴切。”

崔洪建认为,“战狼外交”是一种不确切的描述,是把中国前一段时间的一种文化和舆论现象附会在外交之上。中国外交正在发生变化,其中之一就是我们相比以前会更坚定的去表达自己的意愿、维护自身利益。与此同时中国外交所面临的形势也发生了变化,对我们的挑衅、污名化与抹黑比以往要来得更为猛烈,更需要我们自己发声维护。这些趋势在疫情之下被放大了,因而不能把这种非常时期的一些情况就完全理解为中国外交的全貌。

【王毅外长2019年两会精彩答问】

中国外交

70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正确领导下,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砥砺前行,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中国外交开拓进取、攻坚克难,也走过了波澜壮阔的历史征程。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正在日益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央。

半岛局势

半岛核问题延宕几十年,各种矛盾错综复杂,解决起来不可能一蹴而就,各方对此应有理性预期。不应从一开始就设置过高的门槛,也不应单方面提出不切实际的要求。解决问题的关键是各方都要跳出历史的局限,打破互不信任的魔咒。

孟晚舟案

我们已经并将继续采取一切必要措施,坚决维护中国企业和公民的正当合法权益,这是中国政府义不容辞的职责。同时,我们也支持相关企业和个人拿起法律武器来维护自身权益,不当“沉默的羔羊”。

中美关系

过去的经验归结到一条,就是合则两利,斗则俱伤。尽管今天的国际形势和中美两国都已发生了很大变化,但这条启示仍然是金科玉律,需要我们双方坚持和维护,保持“不惑”的定力。

我们听到这样一种说法,有个别人声称要让中美“脱钩”。我认为这显然是不现实的,与中国“脱钩”,就是与机遇“脱钩”,就是与未来“脱钩”,某种意义上也是与世界“脱钩”。

中俄关系

只要中俄站在一起,世界就多一分和平、多一分安全、多一分稳定。

“一带一路”

“一带一路”决不是什么“债务陷阱”,而是惠民的“馅饼”;决不是什么“地缘政治工具”,而是共同发展的机遇。

回应“强硬论”

中国必将走向强大,但不会更加强硬。中国崇尚独立自主,但不会独断专行。中国当然要坚定维权,但不会谋求霸权。不管发展到什么程度,中国都会根据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作出公正的判断,都将坚持在国际法框架下依法行事。

(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