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县域治理大讲堂:一场颠覆传统思政课的新探索

中国新闻网

text

中国县域治理大讲堂第十讲现场。 张茵 摄

中新网杭州11月13日电(王逸飞 张煜欢)“希望浙大的学子们有机会与美相伴,与美相行,我在开化等你来。”11日晚的中国县域治理大讲堂(下称大讲堂)上,浙江省衢州市开化县委书记鲁霞光以热情邀约结束了其在浙江大学的“开讲”。

此次并非这位“80后”县委书记首度登上讲台。之前,他作为当地8090新时代理论宣讲团成员就曾多次宣讲。但单独面向高校学子,鲁霞光还是头一回。他更没想到,当晚1个多小时的“课程”可以引得教室满座,许多学生甚至站着听完。

以邀请县域工作主要负责人走上高校讲台演讲为主要形式的大讲堂,由浙江省委宣传部指导,中国新闻社浙江分社、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浙江大学社会治理研究院共同主办,浙江大学彩虹人生思政育人中心和浙江大学紫领人才俱乐部共同承办。从去年3月23日首度开课至今其已举办十讲。在地方主官与大学生“坐而论道”于各地还不多见的情况下,其凭借创新性、常态化、品牌化表现,被许多人评价为颠覆传统思政课的新探索。颠覆性何来?从一年半多时间的实践看,校内育人效应、地方展示效应、社会引领效应的三者统一,堪称其独特的成长密码。

开化县委书记鲁霞光“开讲”。 张茵 摄

** 高校:为学生留下精神成长的痕迹**

11日的大讲堂上第十讲活动中,浙江大学创新创业学院专职副院长、学工部副部长阮俊华与之前一样,认真听完了整堂演讲。当看到学生纷纷举手与主讲人提问互动,他知道,自己多年的付出是值得的。

阮俊华是大讲堂的筹划者之一,更是全程组织参与者。谈及大讲堂的创设初衷,他介绍,从高校角度看,就是为了培养学生。“我们希望用一堂好的思政课,向学生传播一种信仰,留下精神成长的痕迹。”

“我在地方挂职过,地方官员尤其是县委书记很值得青年人去学习。县委书记身上有一种精神风貌,包括爱国奉献的精神、为民服务的情怀、舍小家为大家的气度,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能力,当然还有他们在基层成长的经验、在错综复杂问题中抓住主要矛盾,带领团队和全县把事情做成的方法,都十分可贵。”他说。

在其看来,大学生一定要向社会上有情怀、有担当、有能力的人学习,感受在大学里学不到的东西,以更好提升学生视野和格局。大讲堂可以帮助他们从理论走向现实,为人生打下基础,为国家社会做出贡献。

浙江工商大学校长、浙大公管学院院长、浙大社会治理研究院院长郁建兴则把大讲堂形容为一堂读懂中国的“金课”。“我希望能让学生读懂社会、读懂真实的中国,从县域里看中国。”

回顾过去“十讲”,各县(区、市)一把手在浙大的“三尺讲台”上,向来自各专业、各年级的学子分享了自己的执政经验、所思所悟、成长经历、青年赠语。而学生提前认真参与、互动时间一再拉长等场面一次次上演,也在侧面呈现出这堂特殊思政课的育人效应。

浙大紫领学员、法学院博士毕业生徐建说,“这个平台让我们在了解真实中国的过程中坚定信仰,在信仰中自信,在自信中行动起来”;浙大紫领学员、公管学院硕士研究生韩晓雨说,“一位位领导更像是家中的长辈,向我们诉说着充满生命力的人生。我们正是在这样一次次的观察、思考、提问和求解中不断成长,积蓄力量”……

此前的中国县域治理大讲堂第九讲现场。 李晨韵 摄

** 主讲:达成责任、情怀与使命的统一**

面向学生登台授课,这种“跨界”于县委书记而言无疑是巨大的。大讲堂让“跨界”变为常态的奥秘,也在于其为主讲人搭建了兼顾责任、情怀与使命的平台。

“党中央对思想政治工作高度重视,总书记指出,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各地区各部门负责同志要积极到学校去讲思政课等。”在阮俊华看来,一位位县委书记来到大讲堂,体现了他们关心青年学生成长的情怀,以及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第九讲活动中,浙江工商大学校长、浙大公管学院院长、浙大社会治理研究院院长郁建兴,中新社浙江分社常务副社长、总编辑柴燕菲向遂昌县委书记张壮雄颁发奖杯、赠《浙江改革开放40年口述历史》。 李晨韵 摄

这种情怀与使命融入在县委书记们为高校学子准备的讲课内容中:

如杭州市桐庐县委书记方毅向学子分享对“赤子之心”的理解:“做到天下为公,‘公’字为先,做到忠于党、忠于祖国、忠于事业,做到困难面前百折不挠、坚定有为,做到一张蓝图绘到底,有毅力坚持不懈,我觉得这就是自己的赤子之心。”

衢州市衢江区委书记周向军这样分享他的工作体会——有目标的人在奔跑,没目标的人在流浪;有目标的人睡不好,没目标的人睡不醒;有目标的人懂感悟,没目标的人在抱怨。我们奔跑就要奔跑到令人感动,我们奋斗就要奋斗到没有退路,我们坚持就要坚持到磐石撼动。

此外,在人才资源愈发被各地视为核心资源的当下,通过大讲堂向浙大学子展示地方风采、加强校地沟通,以为县域发展积蓄动能,于致力造福一方的地方主官而言,无疑也是重要的责任驱动。

一位县委书记便将浙大之行形容为两个“难忘”。其一是能够面向浙大学子分享交流。其二便是第一次代表当地县委走进该校,推进校地合作。

社会:推动县域善治引领高质量发展

与许多高校思政课不同,在国家提出加快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背景下,以“县域治理”为主题的大讲堂,在开设之初就将发挥好社会效应、推动县域善治作为了重要目标。

“郡县治,天下安。中国的县域治理最早可以追溯到秦朝,县域治理能力也是中国治理的核心竞争力。”郁建兴表示,当下中国县域治理也迎来了诸多新挑战,希望通过大讲堂,不仅挖掘出当前县域治理中所面临的问题,还能借由全国范围内具有优秀治理经验的县(市、区)领导分享的经验,寻找县域治理难题的最优解。

许多维度可以体现该校实现这一目标的决心。如在开课形式上,浙大牵手中国新闻社浙江分社,发挥其媒体影响力,共同主办这一活动。

据悉,中国新闻社是中国两大通讯社之一,作为可为全球华人提供多元服务的新闻、文化机构,具有明显的对外传播优势。

“记录和传播优秀的县域治理经验,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中国新闻社浙江分社常务副社长、总编辑柴燕菲表示,中央新闻单位与政界、学界携手,共同发掘县域治理的优秀案例,总结“善治”规律、经验与教训,将为中国社会治理水平的提升贡献源源不断的积极思考。

再如主讲人邀请范围上,大讲堂不设地域限制,将视角置于全国。目前,已邀请浙江、江西等多个省份的县委书记“开讲”。此外,其还邀请各界贤达加入,共同辨析痛点难点。

如今,该思政课品牌不仅为学者提供了研究真实中国的素材,也初步建成县域治理工作者和参与者的新的交流平台,社会影响力越来越大。

浙江省委党校法学教研部主任徐邦友受邀旁听大讲堂后评价,“这种思政课形式颠覆了我对思政课的传统印象,是让我心向往之的好课。它沟通了校内校外两个空间,联系了理论跟实践两个领域,结合了学者和官员的两支力量,同时还将‘言说’和示范两种方式相结合,体现了‘开放思政’的特点,以及巨大的发展前景。”

常态化、品牌化、可复制性,进而产生实质性效应——此前,这堂金课打造者曾抱以的期许,如今正逐渐化作现实。(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