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红色征程在路上 一横(右一)
“过去的长征,在我眼里是故事,亲历走完了,才发现,每一步都是‘事故’。”多年从事爱国教育的讲师一横,对此次重走红色征程的那份艰辛和沉重,感慨颇深。
5月中旬出发,历经江西、湖南、贵州、云南、四川、甘肃、陕西等11省,一横、韩梅、刘志祥、李维东、徐小军等5人驾车行程一万九千多公里,追寻当年红军长征的足迹。
36天后,红色征程在延安画上圆满句点。
图为红色征程团队在延安结束合影。
“车轮上的长征结束了,但通过这次心灵的洗礼,长征精神已深深融入我们的灵魂血脉,新时代长征精神永远在路上……”红色征程团队韩梅女士感慨说。
“放羊娃”的坎坷红色征程
韩梅出生在甘肃永登县大山里,从小与羊群为伴,在乡间小路奔波。贫穷逼得这个“放羊娃”14岁走出大山,从家具厂打工妹到总经理,她又历经白血病等病痛磨难,在外闯荡30年,成为了时尚红人,让中国原创立体无缝蕾丝制衣技术惊艳了米兰世博会。
韩梅说,做生意有了积蓄后,喝茶修禅,两耳不闻窗外事。“都以为我成禅师了。”让她自己也没想到的是,2019年春季游览“中国抗日第一山”触景生情,胸中积累多年的爱国热情,重新被点燃。
带着这份激情和力量,在2019年10月和志同道合有同样爱国情怀的李维东、刘志祥联合建立“国刀”展馆,直至此次重走红色征程,认识她的人都觉得很诧异。
图为韩梅在位于甘肃会宁县境内的“会师塔” 肃穆仰望。魏建军 摄
“你一把年纪了,折腾这事干嘛?”有人这样说,但韩梅坚信,既然走出“舒适圈”圆这份爱国梦,就赋予实际行动,不忘初心,全力以赴的走下去。当然,她明白,传承难,坚持传承更难。
虽然一路有坎坷,也有质疑,但她觉得这条路任重道远,不管外界有什么样的声音,“中国精神、中国魂不能丢。”韩梅语气坚定,一定要把这种精神延续下去,影响未来的子孙后代,让更多人重温历史,敬畏前人,珍惜如今的来之不易的和平与幸福。
原本以为“长征路”经过的地方,现在都是赫赫有名的红色旅游圣地,始发前,大家一路憧憬“吃着火锅唱着红歌”。
然而,当他们行程开始不久,越接近革命老区,大家心中越沉闷。
图为韩梅与革命老区瑞金老人聊天。
之后每到一处烈士纪念馆、纪念碑,韩梅看到眼前此情此景,想到先烈们用鲜血染红的这片土地,无数生命永远定格在这里,心中慷慨万千,“我的身心变得越来越沉重。”韩梅跪地擦着先烈们的纪念碑,眼眶几度泛红。
一路“遭罪”,感受“军民情深”
图为在四川若尔盖境内草原,“车在囧途”。
征途中一路舟车劳顿,各种水土不服,经常吃不好,睡不好,在他们的红色征途进入第10天时,韩梅觉得快撑不住了,甚至产生退缩的想法。
图为韩梅感受红军精神。
但沿着当年红军长征的足迹瞻仰一座座纪念碑,参观一个个纪念馆,浏览一件件图片实物,瞬间把思绪带进了那个风雨如晦、艰苦卓绝的年代,无数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爬雪山、过草地、煮皮带、挖野菜……
图为5人在四川境内海拔4000多米的夹金山合影。
“为了信仰,为了人民,为了胜利,他们是那样的慷慨激越,那样的一往直前……跟前辈们相比,这点苦算什么。”想到这里,韩梅的征途,开始有了坚定的动力。
虽然一路各种困难,还要翻雪山、过草原,适应草原无常的天气,适应高反和不同地方水土,在荒芜人烟的地方大家席地盘腿,煮着方便面……
图为大伙儿煮方便面吃。
回头看看同行的4人,都已算是成功人士,不愁吃不愁穿,还心甘情愿一起这样“遭罪”都是为了一样的初心,一样的情怀,一样的信仰……
“踏上这条用生命和信念铸成的英雄史诗般的长征路上,每一地都有感人的故事,每一处都有惊人的壮举,同行的每一位都时刻被感动着,激励着,鼓舞着。”韩梅说。
图为他们与四川若尔盖藏族民众合影。
在四川西部大渡河上的泸定桥,一位满头白发的老伯看见他们就双手紧握。原来,这位老伯曾在泸定桥工作,退休后去了别的地方,但依然会常来这里,守着这座桥,给游人讲讲曾经的长征故事,用实际行动奉献着自己的一份力量。
图为抵达金沙江畔。
在甘肃境内迭部县高山峡谷间,当年红军长征故事仍处处流传,在毛主席曾经住过的藏式小木楼内,守护者每天打扫着,就是为了让这个房子“活起来”,“如果我不住,这个房子就没有人气了。”三代藏族人都在这里守护着,韩梅看在眼里,心中不由产生敬仰,几度泪奔。
图为5人抵达甘肃迭部县,与“毛泽东旧居”守护者聊天。
“很多时候,切实能感受到‘军民情深’的那种氛围,虽然我们不是军人。”韩梅说。
“长征精神”永远在路上
作为韩梅的志同道合的好友,一横也是第一次走长征路。“没有体验就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长征。”他说,走完后,灵魂更加充实。今天人们是带着一种怀念过去的记忆在走,而当年红军是为了信仰在走。
每天晚上,他还会通过直播平台,向国内及海外华人讲述曾经的红色故事,传递新时代长征精神。
图为5人在路途中休憩。
在一横看来,长征是一种信仰,长征精神除了艰苦朴素等,如果没有团结互助的精神,是无法走到终点的。要让年轻人懂得“今天幸福的生活源于红军的付出和奉献”,而下一代要做的,就是铭记历史,珍惜现在,展望未来,希望能够把真正的长征精神传播下去。
图为雨后的“会师塔”。魏建军 摄
在分享长征过程中,各位好友隔空送祝福,很多人无形中被感动着,其中一位退休老先生致诗这样写道“重温先辈长征路,不枉此行万卷诗,上下中华五千载,儿孙读懂未为迟”表达先生对这次践行长征精神的勉励和对后代晚辈们的期望。
图为他们与热情好客的藏族民众一起。徐小军(左一)
从事国学教育的同行者徐小军是半途加入此次征途的,从以前“课本上的长征”到实地目睹各种场景,身临其境体会红军当时的艰辛与不易,体会到的点点滴滴,汇聚成精神信仰,让他觉得更有力量。
他说,对于个人来讲,哪怕是走一段,去做事业,或去实现一个目标,都会受益匪浅,都是一种宝贵的精神财富。
“但愿在三年、五年甚至十年后,再走长征路。希望我们能代代传承,向更多的人和孩子们讲述先烈们的事迹,爱国需要从娃娃抓起……”
韩梅觉得,现在很多孩子日常饮食都谈“几菜几汤”,适当让孩子“饿三天”没关系,睡睡土炕,吃点青菜豆腐渣。让孩子们能在苦中修心,体悟生活、珍惜当下、懂得感恩、孝敬父母、奋斗不止,“少年强,则国强”。
图为韩梅在兰州新区“国刀”荣誉展馆前。
韩梅说,走完这趟红色征程,无论从认知上还是灵魂上,他们都有了彻底纯粹的洗礼和升华。“新时代长征路,属于每个中国人,哪怕不能亲临,也可以在精神上传承影响。”
图为韩梅在宁夏六盘山红军长征纪念馆前。 魏建军 摄
“行万里路胜读万卷书,何况我们走的是红军长征的路,革命胜利的路,奋斗奉献的路,通往光明的路……”在韩梅感慨的瞬间,头顶露出几搓白发,但相比一个月前,她的精气神更足了。
“长征是穿越时空的伟大壮举,是每一位中国人的精神栖息地,长征精神永远激励着我们,这是信仰的力量,新时代长征精神永远在路上。”她说。
图为六盘山红军长征纪念馆。魏建军 摄
作者:殷春永 魏建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