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福建协和医院副院长刘礼斌:大义面前,救死扶伤就是“使命的召唤”

中国新闻网

text

第八届“中国侨界贡献奖”不久前颁布,福建省内分泌研究所所长,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副院长、内分泌代谢科主任刘礼斌获二等奖。 张斌 摄

中新网福州2月7日电(记者闫旭)“获得这个奖,是中国侨联、福建省侨联对我的一个鞭策鼓励。”获得第八届“中国侨界贡献奖”的刘礼斌近日在接受中新网记者专访时说,“我常跟我的学生们说,我看他们玩过一款游戏叫《使命召唤》,大义面前,救死扶伤就是‘使命的召唤’。”

刘礼斌是福建省内分泌研究所所长,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副院长、内分泌代谢科主任,加拿大多伦多大学访问学者,入选福建省百千万领军人才工程、福建省卫生厅跨世纪学科带头人,擅长糖尿病、甲状腺疾病及肾上腺疾病的诊治,并主持多项国家级、省级等科研项目的研究。

刘礼斌在接受中新网记者专访时表示,“获得这个奖,是中国侨联、福建省侨联对我的一个鞭策鼓励”。 张斌 摄

他带领的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内分泌代谢科,年门诊量超过10万人次,每年收治住院病人超过1500人次,成功救治大量内分泌代谢科急危重及疑难病例,在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糖尿病高渗综合征、乳酸酸中毒、甲状腺危象、垂体危象、肾上腺危象、高钙危象、甲亢合并肝功能损伤等危重病症的抢救处理方面达到先进水平。

记者在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见到刘礼斌时,他刚刚结束上午的查房回到实验室。在医院,刘礼斌要进行医、教、研、管理,时间安排精确到每个小时要做什么工作。

医,一周开两次门诊,一次普通门诊、一次特需门诊;教,教本科生的课,带硕士、博士;研,近3年福建省内分泌研究所承担了20余项国家级、省级、厅级及校级科研项目;管理,管理教学、医院信息化建设。“临床、科研、教学都要互相反哺。”刘礼斌对记者说,“我们是一个研究型医院,教学是很重要的,我也一直坚持要给本科生上课,让他们了解内分泌科。”

刘礼斌是加拿大多伦多大学访问学者,入选福建省百千万领军人才工程、福建省卫生厅跨世纪学科带头人,擅长糖尿病、甲状腺疾病及肾上腺疾病的诊治,并主持多项国家级、省级等科研项目的研究。 张斌 摄

福建省是全国第二大侨乡,广大归侨侨眷和海外侨胞,是福建的重要力量和宝贵资源。刘礼斌也是一名侨眷,他还担任福州市鼓楼区侨联兼职副主席。“我们福建很多学科建设,包括一些高新企业的发展,新侨都出了很大的力。”刘礼斌说。

1998年,在上海第二医科大学(今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博士毕业后,刘礼斌作为引进人才入职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福建省第一个内分泌专业的博士应该是我,很多人问我怎么不留在上海,”刘礼斌笑言,“但是福建人总是乡土观念比较强的,还是想回到家乡工作。”

去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来,福建省卫生健康委员会组建两支省级专家巡回指导组对7个市和平潭综合实验区开展巡回指导。刘礼斌担任一组的组长,正月初七(1月31日)出发,赴南平、三明、宁德、平潭综合实验区指导防疫工作。“那时候还是蛮艰苦的”,他回忆道,“餐馆都没开,高速公路上也只有卫生间还开着,一路上经常吃不上饭。”

闽北冬季湿冷,酒店未开空调,晚上睡觉时即便加了一床被子,也是又湿又重。刘礼斌带领院感、呼吸、疾控等专业的专家,在三天时间里跑了1000多公里,彼时到处是万物萧肃,冷冷清清。“《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四版)》刚出来,我们参照着执行,跑各地的社区发热门诊、隔离病房,边学习边指导。”他说。

在医院,刘礼斌要进行医、教、研、管理,时间安排精确到每个小时要做什么工作。“临床、科研、教学都要互相反哺。”他说,我们是一个研究型医院,教学是很重要的。” 张斌 摄

回到福州后,刘礼斌依然要待岗,两天来医院一趟。“那时候地铁半个小时一趟,有时候到了地铁站刚好就得等半个小时。但作为医生来讲,本职工作就是把一个一个病人看好。”

当前,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拥有包括内窥镜手术器械控制系统(达芬奇手术机器人)、X线立体定向放射治疗系统(射波刀)、革命型CT、宝石能谱CT、Prisma磁共振、PET-CT、全飞秒激光和准分子屈光手术系统等在内的一大批国际先进医疗设备,基本实现信息化管理。

刘礼斌认为,现有的智慧医院“还不太智慧”,更多聚焦在医院内信息系统的建设。在他看来,智慧医院要向院前、院后延伸。“比方说院前急救系统,可以快速定位病人的位置,在救护车上通过智慧系统上传数据,专家可以进行远程会诊,指挥急救。”他说,在“院后”,即病人康复出院后,对于病情比较稳定的慢性病病人,医院可以通过智慧系统开药,将药物通过物流送到病人家中。

刘礼斌表示,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将整合线上线下医疗资源,推进智慧医院建设,推进人工智能等技术与医药健康交叉融合。(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