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新社华盛顿12月21日电 题:美国2020:“非典型”大选年的虚拟与现实**
中新社记者 陈孟统
美国在2020年经历了一场前所未有、“非典型”的总统选举。新冠肺炎疫情持续蔓延,如何抗疫成为大选年最大的政治议题。疫情起伏,选情跌宕,两者不断牵扯,又相互影响。同时,也埋下选后争议的暗线。
** 虚拟集会取代实地造势**
美国2020年大选议程,在3月初“超级星期二”初选结束后,就脱离了传统的脚本,“剧情”突然转向。总统竞选人与选民面对面的惯常竞选方式,逐渐被视频直播和线上互动取而代之。
随着美国因新冠疫情进入“国家紧急状态”,与大选有关的竞选集会大部分被迫取消或中止。民主、共和两党全国代表大会在经历延期、易址、缩减规模等一系列调整后,几乎转为线上“虚拟”大会。就连总统候选人辩论,也因双方团队日程争议取消了一场。
74岁的美国总统特朗普谋求连任,主打“经济牌”,力主尽快重启经济摆脱疫情之困。他坚持在疫情中举行大规模集会造势,10月因新冠确诊入院治疗,返回白宫就迫不及待摘除口罩。
78岁的前副总统拜登,在一众民主党竞选人中杀出重围,以“重建美国”为口号,希望赢回中间选民的支持。他主张抗疫优先,在公开场合戴口罩,始终以视频或保持社交距离的方式举行竞选活动。
截至21日,新冠疫情已造成美国1785万人感染,死亡超31万人。美联社形容说,2020大选是一场“在历史性病毒大流行背景下举行的重大选举”,“两位总统候选人花了数月时间对美国的未来提出了截然不同的看法,选民表现出高涨的投票热情”。
当地时间11月3日,美国纽约布鲁克林博物馆投票站,工作人员为选民办理登记手续。11月3日是2020年美国大选选举日,全美选民前往投票站,为总统大选投票。 中新社记者 廖攀 摄
** 虚夸控诉难掩真实选情**
除了改变总统候选人竞选形式,疫情也改变了选民的投票方式。
据“美国选举计划”网站统计,美国今年约有1.59亿选民在大选中投票,投票率达66.7%。而在逾1亿张提前投出的选票中,有超6560万张是以邮寄选票的形式投出的。
由于民主党选民更倾向邮寄选票,特朗普在选前就反复表示,邮寄选票可能造成选举“舞弊”。而在大选后,其团队也以此为由,在多个“摇摆州”提起诉讼,试图推翻或质疑选举结果。但绝大多数诉讼都因证据不足被法官驳回或主动撤诉。
普林斯顿大学政治史教授朱利安·泽利泽评价说,特朗普团队围绕美国大选结果的诉讼是“毫无根据的随机攻击”。“美国在1800年、1876年和2000年都有过势均力敌的总统选举,但2020年大选不属于这一类。”
对于美国大选存在大规模“舞弊”行为的说法,美国国土安全部和司法部均给出否定表态。前者称,“11月3日的大选是美国历史上最安全的选举。”
尽管美国各州选举人团已于12月14日投票,并以306票正式确认拜登当选美国总统,但特朗普至今拒绝承认败选。这也让美国2020年大选在名义上仍未结束。
当地时间11月3日,美国迎来2020年大选投票日。图为当天在白宫围墙外的一处横幅。 中新社记者 陈孟统 摄
** 虚弱共识折射现实民意**
与4年前相同,宾夕法尼亚、密歇根、威斯康星再次成为左右大选结果的关键州。而不同的是,在经历马拉松式开票后,今年胶着的选情直到4天后才得以明朗。
分歧成为美国舆论评价2020大选的高频词。“这个国家在‘美国到底是什么以及应该朝哪儿走’的问题上存在着痛苦的分歧。”《今日美国报》在大选后如是评论。
美国社会的撕裂不仅表现在城市和乡村之间的红蓝对比,如果排除疫情因素,在振兴经济、气候变化、社会公平等“传统”议题上同样存在尖锐的分歧。
过去4年,美国政府在移民问题上采取强硬立场,种族争议和暴力枪击事件不断。今年5月,非裔美国人乔治·弗洛伊德事件让长期积累的种族不公问题爆发,全美范围引发抗议和示威运动。在大选舆情的裹挟下,美国两党并未就有关问题展开建设性合作,而是各有侧重,借之巩固选情基本盘。种族议题也被悄然转化为法律与秩序之争。
弗吉尼亚大学米勒中心历史学家芭芭拉·佩里在大选后感叹,“除了南北战争,美国从未经历过像现在这样的分裂时期。”
抛开纷扰的疫情和选情争议,美国根深蒂固的社会问题并没有随着大选的结束而解决。2020年这场只有“确认当选人”,没有“承认败选者”的“非典型”大选也映衬了美国当下的现实困境。
美国2020大选年,将以没有句号的方式收尾。(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