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战狼外交’会是中国外交的未来吗?”这或是“战狼外交”(Wolf Warrior Diplomacy)这一在当下网络上盛行以及被西方媒体热炒的词语首次出现在中国外交的正式场合之中。
5月24日,“两会”外长记者会举行。提这个问题的是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的记者Steven Jiang,这是一位经常参加外交部例行记者会并提问发言人的资深媒体人,他显然知道什么问题最能“难倒”台上的回答问题的人。
然而可能出乎他意料的是,国务委员兼外交部长王毅选择了直面,“作为外长,我要正式和负责任地告诉你,中国始终奉行的都是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不论国际风云如何变幻,我们都将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恪守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宗旨,同各国开展友好合作,把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贡献做为我们的使命。”
“战狼”也有先后逻辑
所谓“战狼”来源于吴京主演的《战狼》系列电影,尤其是《战狼2》,不仅刷新了中国电影票房,还一度在国内引发了一波爱国主义热潮。但“战狼外交”这个词语最先出现在什么场合则很难求证,不过这个词现在高频率出现在西方媒体对中国外交的报道之中。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阮宗泽在接受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采访时表示,“战狼外交”这个词是对中国外交的一种曲解和误导。它企图否定中国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权利。所谓的“战狼外交”提法指向的是中国外交官在国际舞台上更加活跃,中国外交看起来好像更“咄咄逼人”。但实际上,这其中有很多事例都是由于西方先抹黑、攻击甚至造谣中国的情况下,中国不得不出手还击,这个场景的先后次序不能搞反。
外媒分析时也承认了这种“先后场景”的存在。英国广播公司(BBC)5月13日在撰文中将其称为中国外交出现的一些“新特征”,其中最为明显是以直接的言语攻击回应外界的指责。
王毅在回应CNN提问时明确指出,“我们从来不会主动欺凌别人,但同时,中国人是有原则、有骨气的。对于蓄意的中伤,我们一定会作出有力回击,坚决捍卫国家的荣誉和民族尊严。对于无端的抹黑,我们一定会摆明事实真相,坚决维护公平正义和人类良知。”
美国《外交官》杂志(The Diplomat)5月15日也刊文指出,从中国的角度看,所谓“战狼外交”更多是对其他国家,尤其是美国对中国和中国人民“不公平态度”的直接反应。文章进一步阐述道,随着中国社会变得越来越多元化,中国外交和中国外交官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其实熟悉中国外交的人不难发现中国外交官之间的风格差异。
《华尔街日报》、《纽约时报》等美国媒体往往是这种描述词汇的常用者,它们在佐证观点时,往往会例举一两个个别事件抑或一两位个别人物的观点,将其解读为中国外交“战狼化”。
而在这些被最多提及的案例中,也都存在有先后的逻辑。
让我们看看这些例证事件。2月19日,在《华尔街日报》公然以“亚洲病夫”这种带有种族歧视色彩的标题命名其评论文章且拒不道歉之后,中方决定从即日起吊销《华尔街日报》三名驻京记者的记者证予以反制。外交部发言人耿爽对此的评论是,“中方依法依规处理外国记者事务。对于发表种族歧视言论、恶意抹黑攻击中国的媒体,中国人民不欢迎。”
3月18日,在美方一再打压中国媒体驻美机构并限制其人员上限,实质为驱逐中国驻美媒体人员之后,中方宣布采取反制措施,要求5家美国媒体驻华分社自即日起向中方申报在中国境内所有工作人员、财务、经营、所拥有不动产信息等书面材料,并要求其部分美籍记者于10天内交还记者证,今后不得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包括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继续从事记者工作。当时就有外交人士告诉澎湃新闻,这是一种反制,也是一种对等。
《华尔街日报》5月19日的报道中将中国驻法大使卢沙野、中国外交部发言人赵立坚等人列为“战狼外交官”的代表。而实际上,卢沙野本人早已对此回应过,他在4月28日接受法国媒体采访时指出,中国人从不具有进攻性。可能外界感受到中国外交官越来越多地回应西方媒体。卢沙野认为这是正常的,西方媒体越来越密集攻击中国,而且这些攻击毫无依据。如果任由这些抹黑和攻击在西方舆论界扩散,非常不利于西方民众理解和了解中国。因此中国在欧洲的外交官,当然也包括中国驻法国使馆认为有必要予以回应,向公众介绍中国真相,澄清西方媒体对中国的抹黑。因为过去中国从不回应西方媒体攻击,这次媒体发现中国居然反击了,感到震惊,所以认为中国外交更具“进攻性”,甚至“侵略性”。
5月24日,中国驻英国大使刘晓明也谈了他对此的见解,“有人说中国现在有很多‘战狼’,我觉得之所以有‘战狼’是因为世界上有狼。我鼓励我的各级外交官主动应战,哪里有狼,哪里就要主动出击应战,捍卫国家的尊严,捍卫国家的利益!”
阮宗泽在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分析道,在舆论上目前与西方国家的斗争形势很严峻,中国必须有所回应。而西方给中国贴上一个“战狼外交”的标签,是为了束缚住中国回应的手脚,他们却可以随意无底线地指责中国。这也反映出西方有一部分人对中国成为大国强国始终耿耿于怀,假如中国还很弱小,他们的反应根本不会有这么激烈。贴上“战狼外交”标签,就是为了把中国的崛起塑造成一种威胁,渲染中国的“攻击性”和“咄咄逼人”,让一些不明真相的人受到恐吓,并为之后继续肆无忌惮地攻击中国增加合理性。标签一旦贴上,你越回应和反击,就似乎越“坐实”了“战狼外交”的指控。
在这样的背景下,阮宗泽指出,中国的外交确实要更加积极主动地向国际社会提供更多的公共产品,承担更大的国际责任,“不管怎么样,中国要有所作为,要主动塑造对己有利的国际环境,这与‘战狼’无关。”
外交发力还需多元组合
当前国际环境与世界政治格局正因为新冠肺炎疫情而发生深刻改变,中国作为世界主要大国之一也受到更多关注,中国的外交官们尤其是驻外使节们由于代表国家形象,一举一动更是被人拿着“放大镜”来解读。
中国驻美国大使崔天凯曾经诙谐地调侃过,“我们在外会碰到各种各样的人,很多是很友好的,有比较客观理性的认识,也有一些是不那么友好甚至怀着恶意,或者完全不讲道理的。面对后者不生气是不太可能的,甚至有的时候也想,谁怕谁,我跟你吵一架就行了。但是我不能这么想,更不能这么做,因为我在这里不是代表我自己,代表的是国家,我做的事情不能由我自己的情绪来主导。”
的确,中国外交面临着崔大使口中“不那么友好甚至怀着恶意”的势力带来的挑战,疫情之下更是这样。美国独立新闻网站“灰色地带”4月20日就曾刊发长篇报道,曝光《华盛顿邮报》和福克斯新闻如何炮制对华疫情阴谋论以及背后的真实意图,报道中揭露美国媒体采访的所谓“科学家”实际上是美政府机构美国国家民主基金会(NED)资助的工作人员,而这一机构最初由美国中情局(CIA)创立。“灰色地带”还举出多个例子证明这些报道背后都有美国国家力量的身影。
4月25日,美国政治新闻网Politico也曝光了一份共和党参议院全国委员会向竞选机构发送的备忘录,该备忘录详细指明了共和党候选人应该如何通过“积极攻击中国”来应对新冠疫情危机。
且不论还有美国国务卿蓬佩奥一而再再而三地发表反华言论,抹黑中国抗疫的同时,还攻击中国政治制度。在这种背景之下,美国一些有识之士的声音似乎都被掩盖了。
这种情况下,就更需要中国外交发声予以回应,然而事实情况是,中国的发声渠道相对单一和传统。有外交人士告诉澎湃新闻,相较于美国等国的系统发力,中国外交或者说外交部发言人更多时候看上去像是“孤军应战”,我们需要更多协同。
中国外交部是世界上唯一一个每个工作日都举行例行记者会的外交部门,但也因此许多往往不隶属于传统外交范畴的事务都被拿到这里讨论。阮宗泽对澎湃新闻表示,目前我们的对外交流上也存在一些问题。可以看到,在西方往往是媒体冲在前面,媒体在设置话题、“挖坑”、“带节奏”。媒体的进退空间要远远大于外交官。中国媒体应该更多、更积极地设置议题,主动抛出一些话题,而不是仅仅应对西方的炒作和指责。这也对我们报道国际新闻的媒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鉴于现状,我们的外交官不得不自己冲在一线,当然他们有这个责任站出来,但是目前还比较缺乏外交官、媒体、相关智库的组合发力。这样中国外交的发力点就会多元一些。
阮宗泽认为中国外交未来更多需要明确大家对中国崛起后未来的心理预期,提高我们崛起的透明度问题。也就是明确告诉世界我们崛起了要干什么,在这之中“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一个典型和生动的例子。
巧合的是,王毅在回应完“战狼外交”之后也紧接着阐述了中国外交对于未来和世界的构想。王毅指出,中国外交的未来,致力于与各国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既然各国同在一个地球村,就应该和平共处,平等相待;就应该有事一起商量,而不是一两个国家说了算。为此,中国一贯主张世界要走向多极化,国际关系要实现民主化。
眼下,中国外交仍然更多是“客场作战”,以本次疫情期间举行的慕尼黑安全会议为例,这场吸引了32位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77位内阁级部长出席,参会的政、军、学、商界人士逾千人的多边外交活动,中国除了王毅国委率领的政府代表团,仅有外交部前副部长、清华大学战略与安全研究中心主任傅莹以及其他三位学者出席。
2月14日,美国众议院议长佩洛西在慕安会上宣称中国正寻求通过华为来输出其“数字专制”(digital autocracy)时,傅莹当场用英语回应道,“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引入了各种各样的西方技术,而中国的政治体制并未受到这些技术的威胁。可为什么如果把华为技术引入西方国家的5G,就会威胁政治制度呢?你真的认为民主制度这么脆弱?”赢得台下一阵掌声。
不过,傅莹回国之后撰文道,“我们区区几名中国学者,要应对美国人铺天盖地的反华遏华声浪,深感力不从心,哪怕仅仅是争取出现在所有涉及中国议题的场合,我们都分身乏术。当世界形势如此快速变化之际,中国的国际角色和地位面临众多复杂的挑战,中国应该有更多重量级的人物出现在慕安会这样的国际论坛上,也应该有更多的中国学者和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直接走向国际,参与到外交斗争中来,否则很难改变当前国际舞台上,尤其在欧美舆论场上,在涉及中国的话题上中国人的声音较弱的状况。”
(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