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士余“首秀”回應三熱點 尊重市情穩定預期

上海證券報

text

【亞太日報訊】中國證監會主席劉士余3月12日出席十二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記者會,就資本市場改革發展熱點問題接受中外媒體採訪。會上,他公開回應了各方關注的新股發行註冊制改革、2015年股市異常波動及應急措施退出、熔斷機制暫停等問題,並一一給出明確答復。

劉士余表示,註冊制是黨中央、國務院關於中國資本市場長期健康發展頂層設計中的重大任務,“是必須搞的”,但註冊制又非孤立、割裂的改革,不能單兵突進,須與健全多層次市場體系、多管道推動股權融資、完善法治環境等相配套,因此需要相當長的過程和時間。

他還回應稱,去年股市異常波動期間,政府果斷出手是指向市場失靈,當時的措施穩定了市場,為修復、建設、發展市場贏得了時間。一些非常規的機制性措施,在市場完全進入自我修復、發展狀態後已解除或正在退出,然而在未來較長時間內,談中證金的退出為時尚早。

對於市場關注的處於暫停狀態的熔斷機制會否恢復的問題,劉士余明確表示,熔斷機制雖在推出前獲得各方較高的共識度,但推出後客觀上造成助跌效果,制度運行結果與初衷基本背離。由於我國市場投資主體結構短期內不會發生根本性變化,因此未來幾年都不具備推行熔斷機制的基本條件。

劉士余履任證監會主席尚未“滿月”,上述回應雖未過多涉及下一步監管部門的工作細節,但市場人士普遍認為,記者會上的三問三答,釋放出了幾個明確的信號。首先,我國資本市場市場化、法治化的改革發展方向堅定不移;其次,監管層向市場傳遞出穩定的政策預期、在穩定的基礎上務實推進市場改革的態度十分明確;再者,資本市場後續改革將牢牢立足國情、市情,更充分地考慮我國市場主體結構的特殊性,更注重綜合改革的配套。

註冊制改革不會單兵突進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並未明確提及註冊制改革相關工作。同時,“十三五”規劃綱要草案明確提出“創造條件實施股票發行註冊制”。就註冊制改革是否推出、如何推出的疑問,劉士余表示,註冊制是黨中央、國務院關於中國資本市場長期健康發展頂層設計下的一個重大任務,“是必須搞的”,但如何搞還要認真研究。

他說,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的《決定》提出“健全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推進註冊制改革,多管道推動股權融資……”,這幾項改革不是孤立、獨立,甚至割裂的選項,而是相互遞進的關係。“也就是說,把多層次資本市場搞好了,可以為註冊制改革創造極為有利的條件。”

劉士余表示,註冊制改革還需要一個相當完善的法治環境。去年底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自今年3月起實施的專項授權,標誌著政府可以著手制定註冊制與現行核准制之間制度轉換所需要的一系列配套規章制度,在此過程中,必須充分溝通、形成共識、凝聚合力,同時這些規章制度的研究論證需要相當長的過程、相當長的時間。

“註冊制是不可以單兵突進的。”他明確提出。劉士余同時強調,無論是核准制還是註冊制,都必須秉承保護投資者合法權益的理念,對發行人的披露內容進行嚴格的真實性審查,即使將來實行註冊制了,這項工作不但不能放鬆,而且還必須加強。

未來較長時間內中證金不會退出

就去年股市異常波動的原因,及政府一攬子應急措施的出臺和退出問題,劉士余表示,去年市場出現了一波過快過高的上漲,“山有多高,穀有多深。泡沫怎麼吹起來的,就會怎麼破滅”,而政府果斷出手是應對市場失靈的狀況,結果證明有關舉措穩定了市場,為修復、建設、發展市場贏得了時間。

他明確表示,股市異動期間出臺的是特殊時期的特殊措施,特別是一些非常規機制性措施,在市場已完全進入自我修復、自我發展狀態後已經解除或者正在退出,但中證金的退出問題目前還不在考慮當中,未來較長時間內,談中證金退出為時尚早。

劉士余在發佈會上提供數據稱,2014年7月份之前,滬深股市經歷了7年之久的熊市,2014年7月份開始,股市先是恢復性回升,後又出現過快過高上漲,到去年6月12日,上證綜指、深圳成指、創業板指數漲幅分別達到152%、146%、178%,隨之而來的就是過快過急的下跌。當年6月15日到7月8日,上證綜指在17個交易日內大幅下跌32%,造成市場較大面積的恐慌,股票市場流動性幾近枯竭。

他將當時股指下行勢頭對金融市場的影響比作一輛重載的油罐車在下坡路上刹車失靈,“輕則車毀人亡,重則引發森林火災、破壞文物、傷及無辜,這叫多重性風險”。

劉士余說,在市場流動性枯竭、大面積恐慌的情況下,不果斷出手必然會引發更大規模的恐慌,引發系統性的金融風險。今後當市場陷入完全失靈、連續失靈的情景時,政府仍應果斷出手,這符合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的“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發揮決定性作用”和“更好地發揮政府作用”的目標,符合深化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

他也坦承,凡是股市異常波動,都具有多方面原因,其中我國資本市場不成熟是一個重要原因,包括不完備的交易制度、不完善的市場體系、不成熟的交易者、不適應的監管制度。“對此,中國證監會必須深刻吸取教訓,舉一反三,加快改革,轉換職能,全面依法加強監管,促進資本市場健康發展。”此外,劉士余還談到,資本市場的發展必須堅持市場化、法治化這一根本方向,既為根本方向,就不能動搖。

他說,資本的本能是逐利的,其靈魂在於競爭,而競爭就必然有美麗和殘酷兩種格局,“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資本市場的參與者必須以平常的心態面對這種現實。同時,政府維護資本市場的公開、公平、公正的職能也不能動搖,離開“三公”原則就談不上對中小投資者權益的保護。只有保護好中小投資者的權益,才能促進資本市場穩健發展。

未來幾年不具備推行熔斷機制的基本條件

就媒體關於熔斷機制推出前是否進行了充分評估、後續會否恢復的問題,劉士余表示,研究論證、實施熔斷機制的根本出發點是為了防止股市巨幅波動、保護投資者,推出前經廣泛徵求意見也達成了相當的共識,但實施過程中造成助跌的效果,制度運行結果與初衷基本背離,考慮到我國市場主體結構短期內不會發生根本性變化,未來幾年不具備推行熔斷機制的基本條件。

劉士余介紹,在熔斷機制的論證研究過程中,滬深兩家交易所和有關機構向社會公開徵求了意見,徵求意見的面是比較寬、比較廣泛的,當時各方對於推出熔斷機制的共識度比較高。但制度推出以後,客觀上造成了助跌的效果,制度運行的結果和推出這項制度的初衷基本背離,因此證監會立即叫停了該機制。

他分析,推出前各方對熔斷機制有比較高的共識度、不同意見聲音較弱,可能是因為去年股市過山車般大幅下行使人印象深刻。但回頭看,在實施該制度的時候,可能對中國資本市場的主體結構考慮欠周。

劉士余坦言,應當從熔斷機制的推出和暫停中吸取教訓,即在不斷擴大開放的全球化環境中,資本市場的制度安排既要吸取世界上其他國家好的做法、成功的經驗,同時每一項改革也必須牢牢立足於中國國情。“單從投資者結構角度來講,我們是中小投資者占絕對主體的市場體系,這一點在世界上是不多見,很不一樣的。”他明確表示,未來幾年,可以預見我國市場投資主體結構不會發生根本性的變化,所以未來幾年我們也不具備推行熔斷機制的基本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