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迷你“朗读亭”风靡中国城市 火爆程度出人意料

亚太日报

text

新媒称,在重庆市中心商场一个外形类似时下流行“迷你KTV”的亭子里,图书管理员何佳(24岁)戴上专业耳机,嘴巴对准悬挂在眼前的金色麦克风,全神贯注望着平板电脑。当耳机开始播放柔和的轻音乐时,她开始朗读已故爱尔兰诗人威廉·叶芝的名诗《当你老了》的中文译文。

据新加坡《联合早报》12月17日报道,“当你老了,头发花白,睡意沉沉,倦坐在炉边,取下这本书来,慢慢读着,追梦当年的眼神……”何佳以不急不缓的语调,在惆怅背景音乐的衬托下,淡淡地朗读这首隽永情诗,亭子顿时充满浪漫的文艺氛围。

这个小小空间是中国多个城市近月来涌现的“朗读亭”,在商场、学校和图书馆都可找到,独特造型相当吸引眼球。在亭子里头,人人都可当朗读者,只要手机扫码付款,便可从上百篇古典和现代篇章中选择,录制朗读音频并下载分享。

报道称,朗读亭这个特殊文艺兼休闲空间的出现,要追溯至中央电视台今年2月热播的综艺节目《朗读者》。该节目邀请社会各界人士以朗读形式分享人生故事,内容围绕遇见、陪伴、眼泪、告别、勇气等感性主题,娓娓道来的一段段人生自述打动不少观众,被形容为综艺界一股清流。

一股朗读热潮随即在中国掀起。除了朗读亭,“喜马拉雅FM”等让人用手机听书、说书的音频软件也越来越受欢迎,甚至获得大笔融资。在重庆一家书店工作的何佳也发现,店里近来多了许多“朗读书”,从儿童书到成人刊物、从古诗词到现代散文,都以方便朗读的形式撰写呈献。

朗读这一历史悠久的文化活动为何再次风靡各地,受到民众的追捧?重庆两江新区“两江读书会”阅读兴趣小组组长杜术林接受《联合早报》记者采访时说,《朗读者》全面点燃了朗读的热潮,这背后更大的趋势是,随着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到一个阶段,国民素质提高,民众对文化艺术的需求也相应提升。

他说:“相对于相声等文化活动,朗读有直抒胸臆的作用,而且比较通俗、简易,符合群众活动特点,容易推广,和广场舞的逻辑很像。”

杜术林说,许多中国国民过去缺乏自信,多少影响了话语表达,但随着国家发展起来,更多民众愿意表达情感,朗读便是一类艺术渠道,是健康的文化心态,让一般民众的面孔变得更加清晰。

学着把感情和想法释放出来,在重庆工商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院长蔡敏看来,是打造一个学习性、有朝气和开朗社会的重要途径。

报道称,朗读亭的概念始于央视《朗读者》今年2月举办的线下活动,主办单位当时将朗读亭带到不同城市,让普通市民走入小小录制间,一尝专业录音的滋味,吸引民众大排长龙,火爆程度出乎不少人意料。

央视《朗读者》下档后,朗读亭热潮并未退去,一些精明商家看准民众对朗读的需求,按同一模式打造朗读亭,有的采取按时收费模式,有的则将朗读亭租借给图书馆和学校等公益和教育组织。目前,全中国较有规模的朗读亭经营者至少有四个。

总部位于武汉的“博看”其实是阅读资源数据库经营者,两个月前赶搭朗读热潮开拓新业务,在武汉等数个省市设立了约100个朗读亭,主要提供给公共和大学图书馆。

由于图书馆是公益机构,因此图书馆内的朗读亭也让公众免费使用,提供朗读亭的公司向图书馆方面收取租借费。“博看”朗读亭项目经理向娴说,朗读亭启用两个月来反应热烈,“朗读亭的门几乎没关过”。

相比之下,采用付费模式的朗读亭反应则较冷淡。据记者在重庆一家商场的付费朗读亭外观察,周六下午时段三小时下来,使用者只有零星一两个人,不少公众似乎对朗读亭的文艺造型更感兴趣,停留拍照后便离开。

(来源:参考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