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媒體關注中國雙匯收購美國食品巨頭案

APD NEWS

text

這是雙匯集團在河南省漯河市的一條豬肉加工生產線(2011年3月25日攝)。新華社記者趙鵬攝。

中國最大的肉類加工企業雙匯發展的控股股東雙匯國際29日宣布將以71億美元收購全球最大生猪及猪肉供應商史密斯菲爾德。如果得到批准,此交易將刷新中國企業幷購美國公司的金額紀錄。按照協議,雙匯承諾合幷後的史密斯菲爾德將保持運營、管理層、品牌和總部不變,而雙匯可獲高質、優價和安全的美國産品,幷借鑒對方先進的運作模式和經營經驗。

這一收購案引起境外媒體的高度關注,各大報章媒體均在重要版面刊登相關新聞與評論。

英國《金融時報》日前就河南雙匯國際巨額收購美國史密斯菲爾德食品公司發表新聞分析,文章稱,收購史密斯菲爾德的交易是一項最新的證據,表明中國對高價值食品日益增長的需求正在重塑農業産業。

中國生猪産量占世界一半,中國目前已經是全球最大的大豆進口國,其對國際市場上的玉米的需求預計將會出現增長。這些作物是喂養牲畜的主要原料。歐睿的數據顯示,2002年,中國猪肉銷量接近5200萬噸,預計到2017年將增長至5800萬噸以上。

路透社30日發表的題爲《中國雙匯看上史密斯菲爾德飼料安全或爲考量之一》的文章,文章披露,史密斯菲爾德默不吭聲從去年開始不再使用飼料添加劑萊克多巴胺,或許是吸引中國同業雙匯國際收購的原因之一。

萊克多巴胺在美國家畜業行之有年,但這種飼料添加劑近來在好幾個肉品進口大國引發了安全疑慮。去年美國媒體報導食用萊克多巴胺的猪生病,更引起食品安全評論人士質疑瘦肉精對人體可能帶來的長期性影響。該公司的舉措或已有助于出售給中國雙匯國際的交易。因此,美國家畜業將在未來幾年面臨一些艱困的選擇。關鍵的議題在于,如何說服越來越多疑的美國消費者接受肉品生産過程中使用了藥物,或者如何讓消費者爲那些打著“純天然標志的“低等肉品掏出更多錢。

美國《華爾街郵報》亦發表題爲《雙匯收購顯示中國渴求海外食品資産》的文章。文章提到,這些對海外食品資産的收購交易也是中國政府確保爲高速增長的經濟提供必須原材料供應戰略的一部分。中國國有的多家公司在近幾年達成了多筆大規模能源和礦産交易,但是很多食品投資還是保持了低調的狀態。

文章還說,雙匯對史密斯菲爾德這個世界最大生猪供應商和猪肉加工企業的收購交易顯示,幷不是任何資産都可以滿足中國人的需要。隨著中國越來越富裕,價格相對較高的蛋白質食品在國內食品結構中的比例也越來越高。

此次收購案同時亦引起了外媒對中國食品安全的擔憂。美國《紐約時報》30日亦發表《中國食品安全困擾美國消費者》的評論文章。文章中說,雖然史密斯菲爾德公司强調,這項交易是爲了向中國輸送更多猪肉,而不是爲了相反的目的,但是這件事還是加劇了人們的顧慮,他們擔心中國會在美國的食物供應中起到越來越大的作用,幷且還可能會對美國的食品安全造成影響。

文章稱,美國農業部2009年的一項研究表明,雖然中國官方正在努力改善食品安全狀况和對食品生産的管理——要求中國爲數不多的食品出口企業取得檢驗憑證——但是從中國進口食品仍然問題重重。研究報告說,“出口流程的各個環節都可能會出問題,而對各種産品和問題進行監控,對于中美兩國的官員來說都是個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