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Mia
“电影展是一代一代人往下办的,它不是一个人,这个机制也不应该是离开一个人就不能再办了,所以我觉得我们早离开,早培养新的团队,让新的团队接手,让平遥国际电影展摆脱‘贾樟柯的阴影’,让它获得独立的生命力,这是非常急需的,所以我们选择在它强壮的时候离开。”
2020第四届平遥国际电影展海报
第四届平遥国际电影节闭幕前一天,其创始人、著名导演贾樟柯宣布今年的平遥国际电影节将是由他主导的最后一届。他表示,平遥国际电影展截至本届已实现百分之百的市场化运营,“没有花政府一分钱”,希望有更年轻一代的策展人、影展的组织者能够接棒,接过平遥国际电影展,让第五届、第六届办得更好。“在精神上我们团队会一直支持这个影展。”
当晚,贾樟柯妻子赵涛在微博发文:“再见平遥影展!贾导再也不用为影展求人了,也终于可以睡觉了,我还挺开心的。”从商业赞助到业内人脉、国际资源,贾樟柯的个人号召力和带来的资源使得平遥电影节在短短几年内迅速成长为国内最被认可的独立影展之一,这两个名字曾经长期捆绑在一起,如今又骤然斩断联系。贾樟柯为何与“亲手养大”、烙下诸多个人印记的平遥电影节分手?“电影+文旅”又为平遥古城带来了什么呢?
最后的时光:贾樟柯与平遥
“平遥电影周边被一抢而空。”身在平遥的工作人员F如是说。这是一场属于影迷们的告别仪式,在“科长”宣布离开平遥电影节后,他们用行动表示着对他的怀念。虽然目前看起来平遥国际电影节已经日渐成熟步入正轨,但对于失去灵魂人物贾樟柯之后的平遥影展的未来,许多人都不免心怀忐忑和惋惜。另外,作为评审之一的知名影评人程青松、编剧顿河,此前已经离开平遥,今天又回到了平遥,陪伴着贾樟柯在平遥“最后的时光”。
将时针拨回到平遥电影节诞生之初,一直念念不忘要在家乡山西办一个影展的贾樟柯,考虑过是否要将影展放在大同、太原,最后还是决定放在平遥,他跟团队提交报告时,正值山西试图扭转“一煤独大”局面、要把文化旅游打造成战略支柱性产业的重要转型时期,双方一拍即合。
“市场化”“小而精且全面”“官方重视”是平遥电影节的关键词之一,这个民间性质的电影节从始至终都得到了官方高度支持,几乎每一届平遥电影节都会有山西省级领导出席。2016年12月19日,平遥电影展有限公司正式注册。贾樟柯持股80%,由平遥县国有资本经营中心出资成立的平遥县日升昌文化旅游投资有限公司持股20%,平遥县政府曾宣布,在影展前三年给予资金扶持,数目在千万元级别,之后将完全接受市场检验。
首届平遥电影节上贾樟柯发言
但事实上,第二年,来自陌陌、汾酒的商业赞助就已经覆盖了办展所需80%的资金。而贾樟柯本人也是一个亲力亲为的人,据了解,从嘉宾的行程,休息,住宿,到红毯的安排,开幕式排练,他均是亲自一一过手。
2017年,“平遥元年”来临,创立和推动过洛加诺国际电影节、鹿特丹国际电影节的前威尼斯电影节主席马克·穆勒,担任平遥电影节艺术总监。贾樟柯向李安申请了授权,以“卧虎藏龙”命名电影单元,以展映非西方国家电影为主,“卧虎”代表国际新导演展映单元,用以发掘国际新导演的处女作或第二部电影;“藏龙”代表华语新导演展映单元,用于发现华语新导演的处女作或第二部电影。
“成为下一个戛纳”并非平遥电影节的夙愿,准确地来说,平遥对标的是圣丹斯电影节这样的独立电影节,今年体量限制在53部,43.4%(23部)为全球首映,88.7%(47部)为亚洲首映,中国首映率达100%。它正在日渐成为国内外小众文艺片的主阵地。与同样致力于发掘新人导演处女作的的FIRST相比,平遥选片以剧情片为主,要求内地首映,而前者选片类型更广,不要求首映,也更为生猛、带有实验性质,贾樟柯在采访中表示,平遥是“一个中立的平台,我们不介入、不参与任何具体的运营拍摄,我们不参与,不介入这些项目,我们更不去经营导演……我们只做交流不做培训。”
对于每年去遍全国各大影展的影迷C而言,他认为“平遥的选片标准是国际化高标准的,而且看片的体验是很好的”——这要归功于整个电影节的选址安排,所有观影基本全在园区内完成,无须“来回奔走”。
平遥电影节选择新人导演、新片的眼光也得到了认可:白雪的《过春天》,霍猛的《过昭关》,陈哲艺的《热带雨》均是通过平遥电影节“走出去”,为更大范围所认知。很长一段时间,贾氏烙印深深地刻在平遥电影节的基因里。这一点从获奖片单中也不难看出,以今年为例,陌陌影业出品,入围威尼斯电影节竞赛单元的《不止不休》在平遥电影节获得最佳导演奖,其监制为贾樟柯,其导演为贾樟柯团队的执行导演王晶。
据亲历者回忆,本届平遥国际电影节“组织上有一些混乱”,比如排片出得很晚,另外,网上传言“四部进入竞赛单元的电影未能拿到龙标,抹去名字,改成学术放映”也被侧面证实,主办方一度考虑过用其他影片顶上但“达不到标准”。而平遥电影节官方公众号发的获奖名单后也被删除。
贾樟柯到底为何告别平遥电影节?工作人员表示个中原因错综复杂,有一些“无法明言”,感觉十分突如其来,但回想起来,又似乎隐隐约约预感到了一些征兆,比如龙标事件。在“去贾樟柯化”之后,平遥影展是否还能保持“小身段,大格局”的定位?是否会发生一些变化?明年此时,将见分晓。
电影+文旅是不是一个伪命题?
平遥电影宫,无数影迷充满回忆的圣地,同时也是不少游客必去的选择。2017年,用了一年时间勘察设计、半年时间施工的柴油机厂被改建成了有6个电影厅,2300个座位的“平遥电影宫”,平时也是一个类似于北京798式的文化地标和旅游打卡点:平遥国际雕塑节、平遥国际摄影大展、平遥国际木偶狂欢节,和一些线下放映活动、学术交流也在这里举办。
平遥电影宫
“平遥古城天生就适合办电影节。”有从业者认为。电影节通常在一二线城市举办,作为一个县城,同时也是世界文化遗产,平遥表现出了大城市所不具备的优势,比如普遍在100多元左右的住宿价格,活动安排方面的密集和便利,整个园区位于文化遗产区域,和旅游景区产生联动,另外高铁的便捷也使得平遥能够辐射到北京等多个大城市。
而且平遥也同样需要电影节:为当地贡献全年旅游收入四分之一,并使得戛纳成为度假胜地的戛纳电影节,已经证明电影节对这个海边小城消费和GDP增长的带动作用,优质旅游城市需要寻找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最佳结合点,晋商文化之外,平遥县城本身需要更多人文色彩的加入。将平遥电影节安排在每年的10月,有当地政府延续国庆旅游旺季的考量。
电影节对于平遥有推动发展的作用吗?毫无疑问。数据显示,2018年,仅拥有53万常住人口的平遥县电影总票房环比增长550%,达到了658万元,是全国电影票房增幅最大的城市——正因如此,2019年猫眼将“年度电影城市”称号颁给了平遥。在影展举办期间,当地住宿时常宣告“紧张”。
2018年春节假期,平遥电影宫园区接待游客数量近36万人次,其中单日游客数量超过5万人次。电影宫五个放映厅共计放映电影212场,观影人次达10483人次,单日上座率最高为46.81% ,其中小城之春厅(500人厅)单场次最高上座率达到67.5%——每一个数字都足够惊人。
但与此同时,必须承认的是,专门为了看电影而来到这座城市的硬核影迷仍然是“小众圈层”,对于消费的拉动仍然是有限的。在旅游旺季举办的FIRST之于西宁,在“后国庆假期”举办的平遥电影节之于平遥古城,更像是文化对于城市和文旅的“点缀”。要想产生同戛纳电影节一样的效应,首先需要电影节产生像戛纳电影节一般的国际影响力。
“电影+文旅”究竟是不是一个伪命题?一切还有待国内影展们不断探索和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