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學家在泥河灣就行考古研究。 新華社發朱旭東攝。
位於桑幹河畔的泥河灣村是河北省陽原縣的一個普通小山村,卻拉開了中外考古專家學者研究“東方人類的故鄉泥河灣的序幕,使泥河灣成為世界古人類文化的寶庫。
記者近日來到泥河灣村,這個村子背依幾個矮矮的小山丘,往村裏走了幾十步,在一戶院墻邊,一幫老人靠著墻根在聊天,見到記者,幾個人圍攏了過來。“你們是來考察的?有人問道。“前些年來過好多人找‘土龍骨’,現在少多了。“可不是嘛,這會兒都到南邊的村子去了……他們你一言我一語,議論了起來。
村民所說的“土龍骨指的是化石。70歲的李振傑老人將記者帶到村北的白草溝遺址去看看,那裏正是泥河灣動物群化石主要出土地點。在一處“泥河灣動物群復原圖石碑上,可以看到這一帶重要化石種屬,像丁氏鼢鼠、泥河灣巨頦虎、長鼻三趾馬、板齒犀等。
一路上,李振傑講著泥河灣村的歷史。他從老輩人口中得知,泥河灣村在清朝時就有了,由於村南是桑幹河河水緩流之地,淤泥形成了大片河灣地,故名泥河灣。
走到一處荒涼、有著一個個奇形怪狀土丘的地方,李振傑停下腳步,指著一個像塔一樣的土丘說:“過去這裡出土過很多‘土龍骨’。離土丘不遠處有座石碑,碑身有裂痕,上面刻著“泥河灣遺址幾個字。在這裡,能看到泥河灣村的全貌,整個村莊在落日餘暉下顯得深沉、莊嚴。
1921年,法國傳教士文森特來到泥河灣村傳教,他在村周圍發現了大量的貝殼、蚌類和哺乳動物化石,並把化石發現情況和泥河灣村一帶特殊的地質地貌告訴了同在中國傳教的法國古生物學家桑志華、德日進和美國的地質學家巴爾博。這幾位國外專家先後來到了泥河灣村,拉開了外國專家研究泥河灣的序幕,泥河灣的學術價值得以發現。
上世紀三、四十年代,泥河灣地層、泥河灣動物群先後被命名,並得到國際認可。在1948年的第十八屆國際地質大會上泥河灣地層被確定為第四紀標準地層。 新中國成立後,隨著中國對考古工作的逐步重視,泥河灣的研究內容越來越廣泛,地質、考古專家在泥河灣地層中發現的大量石器,證明人類曾在這裡生活。
目前在泥河灣已先後發現早期人類遺址150多處,出土古人類化石、動物化石和各種石器數萬件,記錄了從舊石器時代至新石器時代發展演變的全部過程。泥河灣遺址群被評為20世紀中國百項重大考古發現之一。
泥河灣村的村民更願意講當年挖化石的故事。陳貴喜今年55歲,是村民中接觸專家、學者最多的人,如今也是村民們眼中的“土專家。“小時候常到村北溝裏面撿羊角、馬頭骨之類的化石玩。長大後才知道撿的這些東西是上百萬年前的動物化石。陳貴喜說。
“1972夏天,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的衛奇來到我們村。當時我只有14歲,衛奇在我家住了一週。每天他都去溝裏轉悠,一有空我就幫他找化石,把自己撿的化石都給了衛奇。陳貴喜回憶說,“就在當年,衛奇他們在村西約1公里處的泥河灣地層中發現了一具完整的納瑪象頭骨化石。
記者採訪發現,村民們大多認識化石,卻認不出石器,因為石器看起來和普通石頭沒太大分別。有一次,一位村民去東谷坨村幫忙幹活,推了一車土,然後把裏面的石頭揀出來都給扔了,後來才知道那些石頭是200萬年前古人類用的石器。2001年發掘馬圈溝第三文化層時,泥河灣再次成為世人關注的焦點。一度平靜的泥河灣山村又沸騰起來,有些村民也紛紛開始去尋找石器。
近百年來,共有50多個國家的1000多名考古專家來泥河灣考察研究,發表學術論文專著760多篇,極大地提升了泥河灣在國際古人類學術研究領域的地位。
現在的泥河灣村顯露更多的是一種寧靜。村民們除了種田外,有的也在外經營一些小買賣,如販賣蔬菜、毛皮等生意。天氣好的時候,村裏老人們也會登上這些“土丘附近轉轉。
目前,陽原縣正在著力研究打造泥河灣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在保護遺址群的基礎上,全面打響泥河灣世界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