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變4》冗長遭吐槽 中國元素扎堆不討好

text

《變形金剛:絕跡重生》電影海報,電影自2014年6月27日起在中國大陸公映。

《變形金剛》是建立在玩具基礎上的系列電影,似乎沒完沒了,《變形金剛:絕跡重生》(Transformers: Age of Extinction)是它的第四部,它再度向人們提出一個基本的問題:這些電影是拍給誰看的?

萬萬沒想到,《變形金剛 4 》是個冗長文藝片

儘管這些能變形為交通工具的強大機器人是從兒童玩具演變而來,這部特意拍給小觀眾看的電影還是有些過於粗野、暴力和下流。而對於青春期和成年的類型電影狂熱者們來說又有些過於乏味。這個神話似乎是在公司的戰略會議上,用來自其他影片的創意七拼八湊而來。人類和汽車人的聯盟與奸詐的霸天虎之間的戰鬥令人想起X戰警世界中的變種人戰鬥。從遙遠時空而來,有感情的機器人說著響亮的格言,摧毀建築,這又有點像《終結者》(Terminator)。刻意而堆砌的武打故事像是托爾金(Tolkien)和《星球大戰》(Star Wars)。《絕跡重生》片長166分鐘,但是觀眾會感覺時間比這要長,它顯然闡明瞭《變形金剛》電影中一貫真實的東西:儘管它們看上去是沒有靈魂的大製片公司製作,但它們其實屬於個人電影,表現出導演邁克爾·貝(Michael Bay)的意志與想像。不連貫的敘事是它的特色,而非漏洞(編劇是伊倫·克魯格[Ehren Kruger])。在邁克爾·貝最強有力的電影中(除去《付出與收穫》[Pain and Gain]),理智與感情的鬥爭都以混亂告終。如果你花時間去思考,為什麼中情局和一個很像蘋果的技術公司會合起夥來與一個星際賞金獵人合作,發起一場反汽車人的大屠殺,那你就是沒搞清楚狀況。

另外,如果你看膩了大塊頭的機器人打來打去,這部影片會讓你感覺像是一部冗長的文藝片。實際上,它還就是一部冗長的文藝片——儘管影片的拍攝製作動用了大量的資源。希望來影院尋找傳統而平庸快樂的觀眾——詼諧的談吐、可信的打鬥、風景與人物的光影效果——他們會覺得有幾個片段還算令人滿意。凱爾希·格蘭莫(Kelsey Grammer)和史坦利·圖齊(Stanley Tucci)飾演的中情局彪形大漢和技術專家助手很有意思。飾演泰莎的尼可拉·佩爾茨(Nicola Peltz)也很美,她是一個發明家的年輕女兒,這個發明家由令人振奮,有男子氣概的馬克·沃爾伯格(Mark Wahlberg)飾演。泰莎有個男朋友,由傑克·萊諾(Jack Reynor)飾演。目前這點情節梗概已經足夠了。

故事結構完全是為動作場面搭建起來的,和片中的所有結構一樣,在雷鳴暴雨般的金屬、玻璃、磚石和泥土之中四分五裂。上次幾乎被夷為平地的芝加哥又受了一次打擊,這一次,香港也加入進來。

香港中環成為《變4》重要取景地。來源:《變4》預告片

中國元素爆髮式呈現

《變形金剛4:絕跡重生》又一次讓國人真實體會到看電影一票難求的火熱場面——上映3天,票房過6億(截至本週一),已經打破內地電影史首周票房最高紀錄,也極有可能刷新內地票房總紀錄。

然而,讓《變4》大獲關注的,並不是它一騎絕塵的票房,而是其中讓人目不暇接的“中國元素。除了有李冰冰、呂良偉、韓庚、鄒市明等中國演員加盟和中國取景外,片中還植入了大量中國品牌廣告,包括蛋白粉、牛奶、汽車、電視、珠寶、礦泉水、功能飲料,甚至鴨脖。

難以想像,在一部好萊塢超級大片裡,“竟然能找到三分之一的中國元素,甚至該片導演被迫跑到中國贊助商面前去低頭解釋為什麼貴公司的植入不足20秒……《變4》裡“中國元素爆發式體現,是近年來好萊塢電影此類趨勢的登頂之作,這背後的原因值得探索。

原因一:中國電影市場在2012年超越日本成為全球第二,融入中國元素是好萊塢主動求變

在2002年,中美的電影市場差距還非常懸殊:中國年度票房近9億元,不足美國的1/50,完全不足為道;到了2012年,中國年度票房超過170億元,約為美國的1/4,超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電影市場;2014年上半年,中國票房已超過134億元,若按照現在的速度增長,2016年中國就可能達到目前美國的規模(100億美元),而美國的電影市場規模已經停滯多年未發展。

中國內地電影市場規模的急劇增長,既有國產電影的發力(票房過3億的國產電影比比皆是),也有國外電影(基本是好萊塢大片)的因素。2012年,《3D泰坦尼克號》在中國上映,影片在中國市場創造了10億多人民幣的票房,超過了北美(美國和加拿大);2013年的《重返地球》,在全球取得的2.42億美元的票房中,海外收入高達1.82億,而中國市場3300萬美元的成績,則是所有海外市場中最高的,排名第二和第三的俄羅斯及墨西哥的票房都還不及中國的一半。

原因二:好萊塢影片受中國進口配額限制,而有中國投資參與的則不受限

2012年,中美雙方就解決WTO電影相關問題的諒解備忘錄達成協議。中國政府同意在每年20部海外分賬電影的配額之外,再增加14部分賬電影的名額,但必須是3D或者是IMAX電影,美方票房分賬比例也將由13%提高到25%。即使如此,也是每個月3部不到的配額。對此,電影局局長張宏森認為,“如果美國電影無節制地進入中國,中國電影產業會出現嚴重後果。

如果是一部“純正的好萊塢大片,那麼在中國上映就要占掉一個配額,而且經常會遇到類似“國產電影保護月這種東西,而有中國資本參與投資甚至聯合攝製的電影,則可以不受配額的限制。美國知名娛樂雜誌《綜藝》指出,不僅中國資本正積極接洽好萊塢,好萊塢也急需中國資本為自己“開路。截至目前,《環形使者》、《鋼鐵俠3》、《超驗駭客》、《雲圖》、《敢死隊2》都有中國資本參與的背景,中方除了參與投資,給予資源支持外,還要負責其在國內的發行。

可以發現,上述有中國資本參與投資的好萊塢大片,無一例外的具有“中國元素。這個道理也很簡單,有了投資即對內容有了一定話語權,而中國資方顯然有希望影片更多的融入“中國元素的迫切需求。

後果一:中國元素從缺失到豐富,但“刻板印象並沒有發生變化

在20世紀20年代,著名推理小說作家羅奈爾得·諾克斯提出了被電影界奉若圭臬的“諾克斯十誡。而這“諾克斯十誡,其中一條卻相當值得玩味:不准有中國人出現在故事裡(No Chinaman must figure in the story)。

在其餘九條嚴肅而具體的告誡襯托下,這一條明顯帶有歧視色彩的規勸顯得格外惹眼。而事實上,它正是那時世界主流電影界對中國(人)的意見:蠟黃的皮膚、狡詐的計謀,留著晚清的長辮、說著天書般的語言,時常成為神秘主義與異教的載體。

即使之後,這種歧視出現鬆動,中國元素在好萊塢電影中出現,也無外乎兩個原因。其一是“異域性,如旗袍、閨房、面紗、藝妓等;其二是“敵對,如暴君、原教旨主義、恐怖主義等。直到李小龍在美國走紅後,好萊塢電影中的中國元素才出現了新的形式,但這個新形式也逐漸變成了刻板印象的一種——功夫演員。成龍,李連傑,楊紫瓊,概莫能外。

而在周潤發、成龍、李連傑、楊紫瓊之後,好萊塢電影中,中國元素更徹底地成為了消費東方女性,特別是女性身體的過程。從鞏俐、張曼玉、章子怡到許晴、範冰冰、李冰冰、周迅,又重回之前對中國旗袍、紙扇、婀娜窈窕的東方女性想像之中。

中國演員李冰冰在片中飾演重要角色。

種所謂的“中國元素,是好萊塢人以為的中國元素,並不一定是中國觀眾喜歡、關注的。而在電影《X戰警:逆轉未來》裡,範冰冰臺詞共有三句,分是“嘿、“謔、“沒時間了,融入不了這部電影,是很難讓人認為這些所謂“中國元素有何價值的。

後果二:中國元素(如中國企業主的廣告)生拉硬拽的植入,容易讓人跳離電影本身

所謂好萊塢電影裡中國元素植入的太僵硬,主要是指兩方面,場景切換的不自然和中國企業廣告生硬地插入。在《變4》中,電影放了一半,男配突然說,要把人類金剛研究公司放到中國去,於是鏡頭一晃到了北京,鳥巢和盤古大觀酒店亮相了。

而中國元素中最讓人接受不了的就是電影中的廣告植入。實際上,電影廣告植入是好萊塢電影產業中的重頭戲,在今天成熟的美國電影產業鏈中,只有1/3的收入來源於票房,2/3的收入則來自廣告增值,其中很大一部分就是植入式廣告。長期的運作讓美國企業和電影製片方形成一個最基本的準則,就是廣告植入要融入劇情。這不僅是製片方的追求,廣告商也認為只有這樣才能達到最好的宣傳效果。

在《變4》的此次廣告植入中,雪佛蘭就值得中國品牌學習。在《變4》中准女婿駕駛的那輛小車就是雪佛蘭的某某車型,在瘋狂的飛車大戰過程中,車標不斷湧現,觀眾也會好奇這部小車到底是誰?

這次《變4》的惡評,有很多不滿就來自其中中國廣告的僵硬植入。實際上,植入廣告的風險並不小。即便在成熟的好萊塢電影產業模式之下,電影植入廣告也並非都是成功的案例。邁克爾·貝(《變4》導演)2005年的作品《逃出克隆島》放映後惡評如潮、票房慘敗,主要原因就在於氾濫的廣告植入,他讓被養作器官移植的克隆人都用上了時尚品牌;而當年的科幻大片《侏羅紀公園》,因為生硬地植入賓士汽車廣告,一直以來被業界當作反面案例。

但電影廣告的植入和電影本身一樣,是個技術活,這個技術活能否在美國大片中得到較好的體現,和中國企業主自身的認識有很大的關係。比如國內某品牌牛奶曾先後提出過“讓大黃蜂喝牛奶及“讓牛奶成為金剛們能量來源的要求,均被導演拒絕,因為“這違反電影本身金剛世界裡的邏輯。但最後的呈現方式,還是非常突兀地“讓我喝完這杯XX奶再和你說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