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太日報訊】據新華國際報導,有外媒稱在印度獨立後的最初幾年,普通印度人的生活水準略微好於普通中國人。但過去40年來,中國的發展策略與印度截然不同,而且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中國如今已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印度取得了不小的進步,但仍遠遠落後於中國。
《印度教徒報》網站1月5日以《印度能否趕上中國?》為題發表文章,作者是美國州立聖迭戈大學經濟學和亞洲研究榮譽教授M·C·馬達範。文章稱,在本世紀的頭十年,印度的增長進入起飛階段,許多人因此開始問,印度何時能趕上中國甚至能超過中國。這個夢想能成為現實嗎?
中國的增長
中國在啟動工業化的過程中遇到了許多問題,但在經歷一些挫折後,中國轉向全面強調重工業和輕工業,而且與印度相比,制定了更成功的調動資源戰略。因此,1965-1980年期間,中國的製造業以9.5%的速度增長,是印度的兩倍。
1978年時,幾乎沒人能設想到中國會因為鄧小平推動的經濟改革取得如此巨大的經濟進步。改革強調“按勞分配、而非“按需分配原則,強調所有層面的專業性和有效經濟管理,以及逐步更改政策以避免實施過程中的問題。
鄧小平首先對農業部門進行了改革,隨後將改革推廣至工業部門。他向外資開放了後者,同時為鄉鎮企業和地方企業的增長騰出空間。中國實現經濟增長的另一個原因是大量外國直接投資淨流入,這表明了外國投資者對中國經濟的信心。中國現在是全球最大出口國,也是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中國的人均收入翻了兩番以上(5720美元),已經完全消除赤貧。據聯合國開發計畫署的數據,中國的人類發展指數從1980年的0.423提高至2013年的0.719。
印度的進步雖然與獨立前相比不可同日而語,但與中國的成功相比較,則顯得成績平平。上世紀80年代初,印度也採取嘗試性舉措推行經濟現代化,但這些舉措逐漸停止。由於“綠色革命,印度不再受糧食供應的制約,但印度未能將農業革命的經驗應用於工業部門——利用外國技術、依靠私營部門以及有選擇地進行補貼。相反,外國貸款用於緩解公共部門的開支緊張,並支持虧損的國有企業。
1991年,印度政策發生了方向性轉變。總理納拉辛哈·拉奧啟動改革,財政部長曼莫漢·辛格很好地實施了改革,他後來成為在任時間第二長的總理。1995-2008年期間,印度經濟增長加速,但由於在推行經濟增長所必需的政策方面缺乏政治能力,因而無法維持增長勢頭。2013年的人均國民生產總值為1550美元。印度的人類發展指數從1980年的0.369增長至2013年的0.586。
主要差異
印度與中國經濟表現之間的主要差異一直是中國的資本以更快的速度增長。由於就業崗位增長差別不大,這轉化為中國的資本密集度以更快的速度增長。中國要素生產力的增速也更快。過去35年來,中國在經濟各領域都將印度遠遠拋在身後,除了電腦軟體業和農業研究。
儘管中印間仍存在邊界問題,但兩國在試圖建立一種合作關係——2013年中國成為印度最大的貿易夥伴,印度對中國的貿易逆差約為380億美元,習近平主席提出對印度基礎設施和其他行業提供200億美元投資,由100人組成的浙江省代表團與印度簽署了總價值達24.6億美元的諒解備忘錄。
印度很有可能在2030年取代中國成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從結構上來看,中國比印度實現高速經濟增長的條件更好,但中國的增長速度很可能低於每年10%的平均表現。印度若能提高勞動力參與率(特別是女性)、加強普遍教育水準、通過特殊培訓專案增強勞動力素質、減少外資參與發展進程的障礙、制定培養企業家文化的政策並消除各個層面的腐敗,印度則擁有趕上中國的絕佳機遇。
印度存在的問題始終是落實。在印度喧鬧的政治民主中,多個政黨的存在加上缺乏連貫的發展策略,讓問題雪上加霜。
總理莫迪握有重新啟動經濟增長引擎的機遇。即使印度經濟以每年10%的速度增長,到2030年其GDP也只會達到26萬億美元左右;中國在2022年就可能實現這個規模。作者認為印度不可能在今後25年的時間內趕上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