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杉磯霧霾後,美國經濟咋變的

新华社

text

【亞太日報訊】美國洛杉磯從20世紀40年代開始出現霧霾。美國經濟學學者路易斯·約翰斯頓曾做出一組圖表,可讓我們清楚地看出洛杉磯霧霾出現之後,美國經濟發生了什么樣的轉變。

他把1948年至2010年間美國每年的農業和工業產值在GDP中所佔的比重合併,連成一條“商品曲線,服務業產值在GDP中的比重作為另一條“服務曲線。

從這兩條曲線,我們可清晰地看出,美國工業和農業在GDP中的比重過去60多年中幾乎呈直線下降趨勢,從近50%降至不到20%,而後者幾乎呈直線上升趨勢,從不到50%升至近70%。

他又對比了“商品類和“服務類的就業情況,結果非常相似。他於是得出結論,美國製造業和農業近60年來的相對萎縮完全被服務業的蓬勃發展彌補了。

1948年的美國正處於二戰結束後的繁榮時期,各產業蓬勃發展,經濟一派欣欣向榮景象。但與此同時,環境污染問題開始顯現。洛杉磯霧霾是美國工業化社會環境問題的一個突出表現。與其他美國各地環境問題一起,洛杉磯霧霾成了促使美國人環保意識覺醒的重要因素。

放眼全球,現代工業化製造過程帶來污染似乎不可避免,不少城市都有過慘痛經歷。與工業製造業發展相伴的是大量農業人口向城市集中,為工業製造業提供勞動力。污染、交通擁堵等一系列城市問題由此而來。

從約翰斯頓的曲線中,我們可清晰地看到美國近70年來經濟結構發生的變化,那麼美國的這種調整是如何一步一步走過來的,哪些因素從中發揮了作用呢?

從各種不同角度的分析來看,這是一個許多因素綜合發揮作用的過程。有人認為,財富的積累促進了服務業繁榮:美國人手裏有錢了,需要享受更多服務,所以服務業有了更多機會。有人說二戰後科學技術迅猛發展促使金融、醫療、商業、文化創意產業等有了新的工具和手段,促使服務業增長。還有人說,當時美國工人工資不斷提高,新的勞動保護和環境保護法案不斷推出,在日本等新興製造業大國的競爭面前,美國必然要向附加值更高、資源環境壓力小的產業轉型。

如今儘管洛杉磯仍是美國空氣污染最嚴重的城市之一,但霧霾早已消失。今天的美國擁有華爾街、硅谷、好萊塢,在金融、商業、IT、文化創意產業等許多不污染環境的領域佔有全球領先地位。美國本土生產的東西越來越少,但美國仍然是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

從約翰斯頓曲線所體現的美國近70年來的發展軌跡當中,我們可看到,要想改善環境,經濟結構調整勢在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