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太日报 张聍予
印度电影《摔跤吧!爸爸》在我国上映后,豆瓣评分从5月5日开映时的9.1分,到后来达到9.2分,再到5月9日达到9.3分,说明这部电影着实获得了中国影迷的好口碑。在票房上,该片也从开映当天与好莱坞大片《银河护卫队2》差距近9000万元,逐步缩小到5月9日的不足1000万元,与此同时,即使与好莱坞大片同档竞争,该片的上座率一直保持冠军高位,说明观众对该片喜爱有加,无疑是一股清流。
首先,它延续了印度电影的译名在国内一贯的、有些“魔性”的接地气风格,在最近好莱坞和国产片拼得火热的国内电影市场上,这样一个译名简直毫无令人想看的欲望;其次,与当下正在热映的漫威科幻、飙车动作、烧脑悬疑、美食爱情等“高大上”的题材相比,《摔跤吧!爸爸》所选用的体育题材又是一个冷门,甚至还有些土气。尽管如此,《摔跤吧!爸爸》还是凭借着爆表的口碑杀出重围,成为了这个堪称“死亡组”的档期中一匹绝对的黑马。
众所周知,印度电影的一大特色就是片中能无缝衔接、随时插入的歌舞,对此,中国观众向来褒贬不一。喜欢的认为它有印度风情,不喜欢的则认为大篇幅的歌舞破坏电影作为一个完整叙事的观感,尤其是正反派突然同时跳起舞的桥段更为许多人所诟病。此次,《摔跤吧!爸爸》虽然仍保留了传统的歌舞元素,但并未让它直接独立成段,而是以更为巧妙的形式融入到剧情当中。
在本片中,歌舞被表现为与人物内心呼应的插曲和出现在适时场合中的舞蹈。例如,在幼小的两姐妹被父亲逼着晨跑锻炼的片段中,童声演唱的歌曲正是女孩们对“独裁者”父亲不满的真实心理的写照,歌词偶尔又与人物的台词唱和,这让歌曲自然圆满地融入了影片本身;舞蹈也被置入到了真正需要它的地方,在婚礼和吉塔载誉归来两段剧情中,印度传统的民间舞蹈得到了恰如其分又令人好感的呈现。
再者因为《摔跤吧!爸爸》是根据真人真事改编,阿米尔·汗扮演的马哈维亚,原型人物是印度著名摔跤手马哈维亚·辛格·珀尕。
他曾是名摔跤运动员,梦想成为世界冠军,后来因种种原因直到退役仍与金牌无缘。此后他希望即将出生的儿子帮他完成毕生梦想——夺得世界金牌。结果妻子连生四女,本以为梦想破碎,不料却在女儿和别的孩子打架过程中意外发现女儿身上有摔跤天赋,于是他把自己的女儿训练成了世界冠军。
摔跤运动在印度民间很流行,但女孩练摔跤则会被笑掉大牙。阿米尔·汗饰演的父亲成了这种传统偏见的挑战者,他一路顶住来自村民、体育界乃至政府要员的压力,在看笑话的眼光中,逐渐把女儿培养成了世界冠军。
《摔跤吧!爸爸》毋庸置疑是印度电影的骄傲,但我们也不难发现,在它背后掌握着全球电影制造业话语权的仍旧是雷打不动的好莱坞。不仅是印度,近年来,我国的商业片也开始普遍采取好莱坞的经典模式。好莱坞在潜移默化地——同时也可以说是“明目张胆”地操纵着世界范围内电影的生产制作。伴随着套路而来的,还有美国主旋律式的个人英雄主义。
阿米尔·汗在本片中扮演的父亲马哈维亚就是这样一个孤胆英雄,他不信任国家体育学院的教育方式,无论遇到多大阻力都坚持着自己的信念,“为了女儿对抗整个世界”,吉塔和印度女子摔跤的成功,可以说都是靠他一己之力完成的,国家正规的体育教育机构反倒一直在起着拖后腿的作用。在这个层面上,马哈维亚和美国大片中单枪匹马拯救世界的超级英雄并没有实质性的分别,他们的不同只在于电影所设置的背景环境的差异。好莱坞传播给世界的不单有艺术形式,更有他们所信奉的价值观念,而后者的影响其实远比前者来得更为深远。
而本片的反对者认为,马哈维亚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残忍地牺牲了两个女儿,他口口声声说着要改变女儿们的命运,却还是在人生选择的大问题上为她们擅自做了主张;支持者则认为,马哈维亚早在最初就约定了一年的期限,是女儿们自己爱上了摔跤,尤其考虑到印度女性的社会地位,马哈维亚的努力迈出了意义重大的一步。
阿米尔·汗有着“印度国宝”“印度良心”的美誉,他创作的影片从来都是走心而不走钱的路线,他希望在讲好故事的同时,也能解决社会问题。因此,阿米尔·汗的每一部作品,几乎都在改变印度的一些现实。
为了拍好《摔跤吧!爸爸》,当时51岁的阿米尔·汗,一个人饰演了男主角19岁、29岁、55岁三个人生阶段:先是拍完19岁的戏份,接着疯狂增肥,一个月时间,从体重138斤的美男子摇身变成了体重194斤、体脂含量37%的55岁大胖子。拍完中老年戏份后,阿米尔·汗又整整花了5个月时间疯狂减肥,最终又回归到体重144斤、体脂9.8%的肌肉男神,回头去拍29岁时的戏份。这样敢于吃苦,仅仅为了拍电影,真是用命在拍。
有人问为什么不拍完29岁再拍55岁的戏份?阿米尔·汗回答说,那样他就没有动力瘦回去了!还有人问为什么不用道具比如用硅胶“增肥”?阿米尔·汗说:作为演员,我觉得那不好!多么朴实的回答。
就像这是一部追求走心而非走钱的电影。
(来源:亚太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