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法智库看“一带一路”:欧洲不能总跟在中国后面

text

【亚太日报】德法的国关和战略学者一直存在一种判断,即中国人痴迷于战略文化、权力平衡和地缘政治变化。在中国“一带一路”战略出台的讨论之中,欧洲学者也继续秉持着各种看法,并希望在未来的地缘政治中,欧盟不要仅仅只满足于成为一个“快速跟随者”。

根据《第一财经日报》梳理近期德法两国权威智库在“一带一路”问题上的讨论和报告可以看出,中亚地缘政治、区域融合、欧洲角色、地缘反恐合作等都在以德法为代表的欧洲学者关注之中。

其中,对于“一带一路”所代表的区域整合模式,学者认为这折射了中国、俄罗斯以及欧盟的区域融合范式区别:欧盟青睐“合作式融合”;俄罗斯则推崇“独断式合作”;中国力推“经济主导”。

功能主义还是制度主义呢?

在德国柯尔柏基金会(K?rber Foundation)的《新丝绸之路上的合作》报告中,来自欧洲、中国以及俄罗斯的学者以匿名形式对“一带一路”战略展开讨论。不过有趣的是,大部分《第一财经日报》记者所接触的德国智库学者都不使用“一带一路”(Ein Gürtel und eine Stra?e),尽管他们的中文并不差;与之相反,德国人还是坚持“新丝绸之路”(Neue Seidenstra?e)的说法。

对于中国的战略,上述学者均密切关注,在广阔的概念框架之外,中方这一战略的明确标准、制度以及架构。

其中一个重要论点在于,正常的经济合作,不仅需要相互信任,最低水平的要求是要对称。而沿着新丝绸之路的眼线国家,在人口规模、经济实力和贸易总量方面都大不相同。这使得西方学者认为中国作为一个在经济和政治方面都称得上是“重量级”的国家,是否允许所有的合作伙伴在确定管辖规则时能够做到共同决定呢?

中欧俄的不同模式

与会学者认为,中国的新战略也体现了中、欧、俄在区域发展时的不同模式:欧盟青睐“合作式融合”,俄罗斯推崇“独断式合作”,中国力推“经济主导”。

不过需要指出的是,尽管进入21世纪的欧盟秉持制度主义观点,坚持政府间合作主义精神,然而在二战后成立欧洲煤钢共同体时,欧盟的创始者也是秉持着功能主义的观点,试图以经济融合的溢出效应来整合欧洲的。

同时大部分参与讨论的学者都指出,中亚国家的地理位置可以加强中欧俄三方的经济合作。其中,中方不仅可以受惠于该区域的自然资源,而且该区域也可以成为中国出口产品的目的地。当然中亚地区亟需大规模基础建设项目,也可以缓解中国的过剩产能问题。

有趣的是,由于俄罗斯与欧盟目前的经济关系不佳,大部分参与讨论的俄罗斯代表都欢迎中方的新战略。俄罗斯学者强调,欧亚经济联盟(EEU)在其中是可以作为辅助机构的。他们还强调在基础设施建设、交通、能源和投资方面的合作可能性。

欧盟不能总是跟在中国后面

在讨论中,来自欧洲的学者显然对于目前欧洲的外交战略并不满意。

讨论者提出,在应对中方新战略方面时,欧盟应制定更加清晰的经济政策,不要总跟在后面。“要是想被看作一个更加具有吸引力、认真的合作伙伴,欧洲要有更好的重要战略。”更重要的是,要从一个“快速跟随者”,变成一个“快速行动者”。

在另一份所有参与人员都是法国班底撰写的、来自于欧洲外交委员会的《一带一路:中国向外跃进》报告中,根据他们的调查,“一带一路”战略完成时间将相当长,可能会达到35年。该报告则着重讨论欧洲在亚洲基础建设与投资银行(AIIB)中的角色。不过,该报告提出,比起欧洲在AIIB中的角色,更应该关心的是欧洲应如何运用来自中国的资本来促进欧洲经济发展。

目前欧洲本身就孕育着“容克计划”。总额在3150亿欧元的投资机会也预计将投入欧洲的基础建设领域,而如何将“一带一路”战略同“容克计划”相连接,对于欧洲而言似乎更为紧迫。

此外, 在德国柯尔柏基金会的讨论中,中国可能面临的安全危险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不过,参与讨论的人员都认为,近期能够实现在反恐方面紧密合作的可能性很低。

此前,巴基斯坦驻华大使哈立德曾多次表示,以“中巴经济走廊”为例,不仅可以帮助巴基斯坦走出贫困,还可以帮助巴基斯坦更好地打击恐怖主义和暴力极端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