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太日報訊】中國是國際區域自貿談判中成長最快的國家之一。但簽訂自貿協議中出現的問題,體現了中國隊國際貿易、投資中分歧解決機制的陌生,以及對國際機制的整體不信任。政見觀察員宿亮在《政見》發表《中國自貿協定的迅速增長及其隱患》,全文如下。
2014年10月11日,李克強總理在德國演講時提到,希望早日達成中歐自由貿易協定。此外,中國與韓國、澳大利亞等國自貿協定的談判進程也緊鑼密鼓,加上與新西蘭、新加坡、智利、秘魯、東盟等國家簽訂的自貿協定,中國儼然成為國際區域自貿談判中成長最快的國家。
當我們在全球化和貿易自由化背景下談論中國簽訂自貿協定時,我們在討論什麼?自貿協定是多邊貿易體系失效的替代品嗎?自貿協定的白紙黑字就一定能帶來貿易的提升嗎?
作為獨立經濟實體,中國大陸第一個自由貿易協定對象是特別行政區香港和澳門,時間是加入世貿後的2003年;2008年,中國第一次與發達國家簽訂自由貿易協定,對象國是新西蘭。隨後,自貿協定發展迅速,迄今為止中國已經簽訂12個自由貿易協定,涉及20個國家和地區;正在談8個自貿協定,涉及23個國家和地區。
中國政府為什麼要簽訂這些自貿協定?
從經濟因素上看,經濟發展是中國政府的重中之重,幾乎所有的自貿協定都旨在推動對外貿易。由於世貿等多邊經濟體制發展屢屢受挫,全球各地區域化發展迅速,中國必須加入簽署自貿協定的進程中才能更好地參與全球市場,降低解決貿易分歧的成本。
另外,中國在選擇自貿協定締約國時,往往選擇那些產業特點能夠帶動中國內部市場競爭和提升的國家,並帶動對外直接投資,增加中國產品在世界市場的份額,提升中國在全球定價和國際技術標準制定中的發言權。同時,這些國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作為中國貿易的“跳板,幫助擴大與其他國家更廣泛的貿易。
從能源安全上看,中國依賴外來能源,確保能源安全的有效辦法之一就是在能源輸出國投資,而所有自貿協定都不可避免地涉及投資領域,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滿足能源需求。
從地緣政治上看,中國已經成為東亞重要大國,但區域內同時存在印、日、韓、澳等強國,其中不少與美國關係密切。中國周邊國家一定程度上也把中國快速發展視作威脅。中國希望通過自貿協定及其帶來的雙邊關係開放友好改善發展環境。
從國際貿易遊戲規則上看,中國加入世貿幾年間,由於對國際規則不熟悉,吃了不少虧,特別是在市場經濟地位問題上,屢屢陷入被動。如今,通過自貿協定,中國希望“植入自己對國際貿易的想法。香港城市大學法學教授王貴國在闡述這一問題是使用一個有趣的比喻:如果中國當年在制定國際籃球比賽規則中有發言權,那今天的籃球架高度應該要低不少。
縱觀中國與其他國家迄今為止簽訂的自貿協定,主要有如下幾個特點:
第一,分階段、逐步加深協議涉及深度和廣度,針對個體情況差異較大的對象國“量身定做,而非套用現成的自由貿易協定範本。這種方式雖然使協定條款看起來複雜,但卻加快了談判速度,增強針相對日本等國簽訂自貿協定時的優勢,體現中國傳統文化的靈活性。
如中國與巴基斯坦自貿協定從2003年持續至2009年,協定多次協議,不斷擴大涉及關稅減免的產品和領域,最終達成迄今相對最全面的自貿協定。又如中國與東盟簽訂自貿協定,對減免關稅的產品細分為普通類、敏感類和高度敏感類,分別規定關稅減免的程度和速度,甚至對於菲律賓等國不希望簽訂自貿協定部分內容時,做出“例外規定。
第二,中國簽訂所有自貿協定中共同要求是對象國必須承認中國市場經濟地位。中國2001年加入世貿組織並沒有完全解決市場經濟地位問題,這使中國在反傾銷、反補貼等問題上往往處於劣勢。中國希望通過雙邊自貿協定能夠“繞道解決多邊體制下麵臨的問題。
第三,中國的自貿協定涉及的內容逐步擴大。早期自貿協定主要集中在關稅、補貼、貿易壁壘等商品貿易領域,隨後涉及服務業和投資。一些自貿協定談判也涉及到較為敏感的勞動力流動、農產品市場等議題。另外,中國部分自貿協定還涉及到環保議題。
當然,簽自貿協定是一回事,實施自貿協定的條款又是另一回事。特別是上文提到中國在自貿協定中體現了較大的靈活性和“個性化協議條款,在很大程度上就是自貿協定面臨的短板。
正是由於“個性化,中國對外自貿協定往往缺乏有效的分歧處理機制,對協議的有效性造成潛在的威脅。中國簽訂自貿協定時往往採用非法律的仲裁方式協調解決分歧。這導致了一些問題,如部分國家拒不執行一些條款或商人利用條款漏洞偽造產地及報關聲明牟利等,削弱了自貿協定的效果。
這類問題的產生雖然同樣與中國傳統文化相關,但也體現了中國對國際貿易、投資中分歧解決機制的陌生,以及對國際機制的整體不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