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甸(左)与滇西(右)赫南特贝动物群中的代表性腕足动物属种。南古所 供图
中新网南京5月14日电 (杨颜慈)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14日消息,近期该所研究人员与国外科研机构合作,对赫南特贝动物群进行了大量的采集及研究,取得了系列进展。
这些进展主要包括首次在缅甸发现赫南特贝(Hirnantia),对一些关键分子的系统分类提出新的论点;建立新属奇异髑髅贝(Xenocrania);厘定赫南特贝动物群中最常见属种的同物异名关系等。
目前,相关成果已发表在Palaeoworld、Papersin Palaeontology、Journal of Paleontology、Lethaia等杂志。
科研人员介绍,奥陶纪末大灭绝两幕事件之间的赫南特贝动物群广布全球,然而其在滇缅马地块的报道却异常稀少。现今这个地块包含缅甸、马来西亚半岛、泰国西部、苏门答腊及中国云南西部的部分区域,在国际上处于重要的地理位置。一直以来,尚不清楚奥陶纪末赫南特贝动物群面貌及其与华南的关系。
近期,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戎嘉余院士、詹仁斌研究员、黄冰研究员、陈迪科研助理等与缅甸东枝大学Kyi Pyar Aung博士、英国杜伦大学David Harper教授分别对缅甸曼德勒地区农康依群Hwe Mawng紫色页岩段段、云南西部芒市地区弯腰树组、及华南贵州湄潭观音桥层等地区,同为赫南特贝动物群进行了大量的采集及研究,发表了一系列文章。
科研人员识别出缅甸曼德勒地区腕足动物23属23种、滇西地区22属22种、黔北地区13属13种,这些具体的系统分类工作,为未来进行全球总结提供了真实可靠的基础。更重要的是,基于系统古生物分类信息,查考并厘定世界其他国家相关文献和化石材料,在古生物地理学、群落生态学及居群生态与变异等三方面取得了如下成果。
在古生物地理学研究方面,科研人员通过对滇缅马和华南两个块体赫南特贝动物群重要成员、常见和共同分子的比较,运用网络分析方法,证实它们之间存在着非常紧密的联系。
无论是华南,还是滇缅马地区,奥陶纪末期发育多样性如此之高的赫南特贝动物群,在全球颇为少见,展示了滇缅马和华南该动物群的重要性和特殊性。腕足动物研究揭示了奥陶纪末全球变冷时期从低纬度到高纬度海域气候分异客观存在的这一复杂特点。
在群落生态学研究方面,通过对缅甸曼德勒地区赫南特贝动物群的生态指示分子及多样性丰度等信息综合判断,识别出Kinnella-Paromalomena群集,栖息于较深水的海域底部;而黔北湄潭地区的动物群Hirnantia–Eostropheodonta群落,则生活于较浅水环境。
科研人员称,这两个组合,在动物面貌、重要分子组成及其多样性方面,体现出明显的差异。从浅水到深水的群落生态演替,反映了全球冰期气候和海洋环境的复杂性及其演变特征。作为奥陶纪末大灭绝第二幕的冰期消融过程,从腕足类群落演替得到印证。
在居群生态与变异研究方面,证实了赫南特贝动物群的命名分子Hirnantia是该动物群中最受关注的分子,然而它确切涵盖哪些种一直存在争议。此外,根据缅甸、华南及其他地区的相关材料,对长期存疑的髑髅贝化石标本进行研究,建立新属奇异髑髅贝。
本项研究得到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专项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共同支持。(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