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在中國科學院第十七次院士大會、中國工程院第十二次院士大會上的講話(1)

text

新華社北京6月9日電在中國科學院第十七次院士大會、中國工程院第十二次院士大會上的講話

(2014年6月9日)

習近平

各位院士,同志們,朋友們:

今天,群英薈萃,群賢畢至,中國科學院第十七次院士大會、中國工程院第十二次院士大會開幕了。有機會同大家見面,感到十分高興。首先,我代表黨中央、國務院,對兩院院士大會的召開,表示衷心的祝賀!向兩院院士和全國廣大科技工作者,表示誠摯的問候!向前來參加會議的外籍院士和國際科學界的朋友們,表示熱烈的歡迎!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是我國科學技術界、工程技術界的傑出代表,是國家的財富、人民的驕傲、民族的光榮。長期以來,廣大院士胸懷報國為民的理想追求,發揚不懈創新的科學精神,秉持淡泊名利的品德風範,聚焦國家戰略需求,勇攀科學技術高峰,創造了舉世矚目的成就,為提高我國自主創新能力、增強我國綜合國力,為推動我國科技進步、經濟發展、人民生活水準提高、國防建設和優化國家決策作出了重大貢獻。

我看了不少兩院的諮詢報告和院士們的建議,從報告的字裏行間,從建議的思考研究中,都能體會到院士們憂國憂民的情懷、求真務實的精神。大家為黨和國家決策提供了重要依據。在此,我向各位院士表示衷心的感謝!

各位院士、同志們、朋友們!

今年是甲午年。甲午,對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具有特殊的含義,在我國近代史上也具有特殊的含義。回首我國近代史,中華民族遭受的苦難之重、付出的犧牲之大,在世界歷史上是罕見的。面對厄運和苦難,中國人民沒有屈服,奮起抗爭,前仆後繼,終於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找到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正確道路,掌握了自己的命運。今天,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實現這個目標。而要實現這個目標,我們就必須堅定不移貫徹科教興國戰略和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堅定不移走科技強國之路。

科技是國家強盛之基,創新是民族進步之魂。自古以來,科學技術就以一種不可逆轉、不可抗拒的力量推動著人類社會向前發展。16世紀以來,世界發生了多次科技革命,每一次都深刻影響了世界力量格局。從某種意義上說,科技實力決定著世界政治經濟力量對比的變化,也決定著各國各民族的前途命運。

拿我國來說,中華民族是富有創新精神的民族。我們的先人們早就提出:“周雖舊邦,其命維新。”“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茍日新,又日新,日日新。”可以說,創新精神是中華民族最鮮明的稟賦。在5000多年文明發展進程中,中華民族創造了高度發達的文明,我們的先人們發明瞭造紙術、火藥、印刷術、指南針,在天文、算學、醫學、農學等多個領域創造了纍纍碩果,為世界貢獻了無數科技創新成果,對世界文明進步影響深遠、貢獻巨大,也使我國長期居於世界強國之列。

然而,明代以後,由於封建統治者閉關鎖國、夜郎自大,中國同世界科技發展潮流漸行漸遠,屢次錯失富民強國的歷史機遇。鴉片戰爭之後,中國更是一次次被經濟總量、人口規模、領土幅員遠遠不如自己的國家打敗。歷史告訴我們一個真理:一個國家是否強大不能單就經濟總量大小而定,一個民族是否強盛也不能單憑人口規模、領土幅員多寡而定。近代史上,我國落後挨打的根子之一就是科技落後。

新中國成立以來,黨中央高度重視科技事業,團結帶領廣大科技工作者和全國各族人民自力更生、艱苦奮鬥,建立起全面獨立的科研體系,形成了規模宏大的科學技術隊伍,取得了一個又一個舉世矚目的科技成就。今天,“向科學進軍”的偉大號召依然在我們的耳畔迴響,“科學的春天”依然在祖國的天空上播灑陽光,科教興國戰略依然給我國科技事業發展提供著強大驅動。

“兩彈一星”、多復變函數論、陸相成油理論、人工合成牛胰島素等成就,高溫超導、中微子物理、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納米科技、幹細胞研究、人類基因組測序等基礎科學突破,超級雜交水稻、漢字激光排版、高性能計算機、三峽工程、載人航天、探月工程、移動通信、量子通訊、北斗導航、載人深潛、高速鐵路、航空母艦等工程技術成果,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堅強支撐,為國防安全作出了歷史性貢獻,也為我國作為一個有世界影響的大國奠定了重要基礎。

各位院士、同志們、朋友們!

當前,全黨全國各族人民正在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團結奮鬥。我們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需要強大的科技創新力量。黨的十八大作出了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重大部署,強調科技創新是提高社會生產力和綜合國力的戰略支撐,必須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這是黨中央綜合分析國內外大勢、立足我國發展全局作出的重大戰略抉擇。

進入21世紀以來,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正在孕育興起,全球科技創新呈現出新的發展態勢和特徵。學科交叉融合加速,新興學科不斷涌現,前沿領域不斷延伸,物質結構、宇宙演化、生命起源、意識本質等基礎科學領域正在或有望取得重大突破性進展。信息技術、生物技術、新材料技術、新能源技術廣泛滲透,帶動幾乎所有領域發生了以綠色、智能、泛在為特徵的群體性技術革命。傳統意義上的基礎研究、應用研究、技術開發和產業化的邊界日趨模糊,科技創新鏈條更加靈巧,技術更新和成果轉化更加快捷,產業更新換代不斷加快。科技創新活動不斷突破地域、組織、技術的界限,演化為創新體系的競爭,創新戰略競爭在綜合國力競爭中的地位日益重要。科技創新,就像撬動地球的杠桿,總能創造令人意想不到的奇跡。當代科技發展歷程充分證明了這個過程。

面對科技創新發展新趨勢,世界主要國家都在尋找科技創新的突破口,搶佔未來經濟科技發展的先機。我們不能在這場科技創新的大賽場上落伍,必須迎頭趕上、奮起直追、力爭超越。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經濟總量躍居世界第二,眾多主要經濟指標名列世界前列。同時,必須清醒地看到,我國經濟規模很大、但依然大而不強,我國經濟增速很快、但依然快而不優。主要依靠資源等要素投入推動經濟增長和規模擴張的粗放型發展方式是不可持續的。現在,世界發達水準人口全部加起來是10億人左右,而我國有13億多人,全部進入現代化,那就意味著世界發達水準人口要翻一番多。不能想像我們能夠以現有發達水準人口消耗資源的方式來生產生活,那全球現有資源都給我們也不夠用!老路走不通,新路在哪裏?就在科技創新上,就在加快從要素驅動、投資規模驅動發展為主向以創新驅動發展為主的轉變上。

前幾天,我看了一份材料,說“機器人革命”有望成為“第三次工業革命”的一個切入點和重要增長點,將影響全球製造業格局,而且我國將成為全球最大的機器人市場。國際機器人聯合會預測,“機器人革命”將創造數萬億美元的市場。由於大數據、雲計算、移動網際網路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同機器人技術相互融合步伐加快,3D打印、人工智能迅猛發展,製造機器人的軟硬體技術日趨成熟,成本不斷降低,性能不斷提升,軍用無人機、自動駕駛汽車、家政服務機器人已經成為現實,有的人工智能機器人已具有相當程度的自主思維和學習能力。國際上有輿論認為,機器人是“製造業皇冠頂端的明珠”,其研發、製造、應用是衡量一個國家科技創新和高端製造業水準的重要標誌。機器人主要製造商和國家紛紛加緊佈局,搶佔技術和市場制高點。看到這裡,我就在想,我國將成為機器人的最大市場,但我們的技術和製造能力能不能應對這場競爭?我們不僅要把我國機器人水準提高上去,而且要盡可能多地佔領市場。這樣的新技術新領域還很多,我們要審時度勢、全盤考慮、抓緊謀劃、紮實推進。(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