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太日報綜合報道,中日兩國軍機在不足二十日內,於東海空域兩度「危險接近」。日方指責中國軍機相迫,向中方提出抗議,但中國國防部昨天公開的視頻片段顯示,是日本戰機主動迫近作出挑釁,兩國互相抗議。
香港《信報財經新聞》報道,目前,兩軍在東海空域的軍力對峙,互相施壓不斷升級,任何意外衝撞,都有可能迅速引發更激烈的軍力對抗,帶來巨大的地緣政治震盪。報道稱,兩國有必要及早建立一個防止意外衝突的危機管理機制,避免局勢失控、擦槍走火。
香港《南華早報》報道,针对中日这次军机异常接近事件,美国国务院发言人普萨基当地时间11日召开记者会。普萨基表示:“在国际空域妨碍飞行自由的任何尝试都会加剧地区紧张局势,增大引起不测事态的风险。普萨基强调,所有国家都应该尊重飞行安全,和平解决争端,有必要尽快构建中日紧急情况下的联络机制。
美國《紐約時報》稱,中日之间的关系也一直因日本在历史上入侵并占领中国和其他亚洲国家而不和。但是东海领土纠纷是中日紧张关系中最危险的方面,尤其是考虑到船只和飞机过于接近时可能发生失误的风险。
上月底,中日两国政府曾相互指责,当时中国战斗机在同一片空域以约30米的近距离靠近日本侦察机飞行。
中日戰機危險接近須設機制防止失控
《信報財經新聞》評論指,可以看到,日本如今一方面加強日美同盟,另一方面,則與所有對中國在亞洲崛起感到壓力的國家,積極加強外交與軍事合作。
今年四月初,日本內閣通過「防衞裝備轉移三原則」,解除日本施行了近五十年的武器出口禁令,大幅放寬武器裝備和軍事技術出口,昨天日本與澳洲達成協議,把尖端的潛艇技術出口澳洲,是戰後首次,具標誌性意義。若日本繼續向亞太區內國家源源輸出武器與軍事技術,勢必引起中國高度警惕,不排除兩國「軍事化」的關係更趨惡化。
中國國防部公佈日方飛機照片
目前,日本國防工業佔國內生產總值不足百分之二,今後加強軍事產業,不僅有助提振日本低沉的經濟,更重要是,透過向區內國家出口武器和軍事技術,既可以制衡中國;亦可據此有效影響地區的安全結構,這一點,顯然是安倍政府的戰略目標所在。
毋庸諱言,安倍的外交和軍事政策對中國的針對性露骨而尖銳,短期來看,兩國缺乏改善關係的條件。如今兩軍在東海空域的軍事對峙和較量充滿複雜和危險的因素,並隱隱然形成「敵意螺旋」,進一步削弱兩國尋求改善關係的空間。
按現時形勢,中日要防止發生意外衝突和軍事摩擦,兩國政府都需要及早建立一個防止意外衝撞、由此觸發軍事升級對抗的危機管理機制,避免兩軍的地區指揮官員在緊急壓力下誤判形勢,而採取一發難收並危及地區安全的行動。
新聞背景——事件還原
上月二十四日,中俄海軍在東海空域舉行聯合軍事演習,日本自衞隊兩架軍機,包括一架OP3C圖像訊息採集機、一架YS11EB偵察機,擅自闖入中國東海防空識別區,對中俄軍演進行偵察,中國兩架蘇27軍機緊急升空採取識別,雙方「異常接近」。據日本防衞省稱,雙方戰機的距離,分別只有五十米和三十米,兩國戰機首次如此接近,形勢不僅凶險,也反映兩軍的對抗意識加深。
前天(11日)中午,相同險境再度發生。兩架中國軍機與兩架日本戰機最近的距離,分別只有三十米和四十米,險象環生。目前,中日兩軍在東海的對峙,「短兵相接」,令中日「軍事化」的關係更充滿火藥味。
值得注意的是,今次兩國戰機在東海上空再次「危險接近」,適值日本和澳洲在東京舉行第五輪外長及防長「二加二」會談;在日本內部,日相安倍晉三亦竭盡全力,推動國會同意解禁集體自衞權。此時此刻,中日軍事衝突的危機風險升溫,無疑對安倍強化日澳軍事合作、對外增強圍堵中國的力量、對內則有效推動禁集體自衞權,形成有利氣氛。
昨天(12日),日澳防長和外長「二加二」會議結束後,兩國發表聯合聲明,強烈反對使用武力或強制手段,單方面改變東海和南海現狀,矛頭直指中國,但更令安倍滿意的,相信是澳洲同意擴大日澳兩國與美國聯合軍演,並且在國防軍事設施及技術合作上達成協議,為安倍政府向澳洲提供潛艇隱形技術鋪平了道路。